记者从位于桃园路南侧的南港码头现场了解到,这里发现一段古代城墙遗迹。根据地层堆积、夯筑状况、出土遗物以及史料记载情况判断,已被常州市文物专家认定为兴建于五代杨吴时期的常州罗城城墙。
据了解,这里的古城墙,要比西瀛门城墙早建400年。
透过玻璃罩盖,能看到下面的罗城城墙遗址。
罗城城墙遗址是在南港码头工业遗存改造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遗址发掘面积160平方米,为一条夯土城墙遗迹,残宽6米,高1米,走向和大运河基本平行。
这次发现,证实了罗城的位置、走向与史书都是相符的。这也是常州保存在地下的古代城墙的第一次发现。
据了解,常州城池始建于春秋战国,完善于六朝,至唐宋,城池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
链接
“四城”历史
罗城,指城外的大城。
常州城池始建于春秋战国,完善于六朝,至唐宋,城池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四城”即指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
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建内子城,城墙全长1800米,内设有郡(府)署驻地。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四城”即指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
五代吴天祚元年(935年),常州刺史徐景迈建罗城。罗城的筑造,标志着常州成为统辖一方的区域中心城市。至明洪武2年(1369年),因罗城大而难守,在罗城内改筑新城,,罗城遂废。
五代时期的罗城高两丈,约合6.6米,南港码头的城墙遗迹因为后期破坏,残高只有1米左右。城墙宽度因为南侧的缺失而不明,根据城墙残体的推算,其原始宽度应在10-12米之间。从建造手法来看,罗城的建造采用堆筑和夯筑相结合的方法,在墙体的中心部位以黑土逐层堆高,当达到一定高度,形成固定屏障后,再在外围采用纯净黄土进行夯筑。
为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和有效展示,常州市晋陵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该保护工程的建设主体,采用仿古城墙式样的砖石结构与夹胶玻璃幕墙组合,既能有效保护城墙遗址,又能很好地展示遗址风貌,使市民在休闲漫步的同时感受到常州的悠久历史文化。
保护工程现场负责人张晓峰说,整个遗址保护工程占地317平方米,搭建玻璃幕墙主要是防止雨水冲刷和垃圾损害土夯罗城城墙遗址,“由于城墙遗址下面和地下水联通,即使不下雨也会渗水,所以在保护遗址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排水系统和空气湿度控制器,最大程度为遗址保存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据了解,南港码头地块是原常州市交运南港装卸储运公司所在地,曾为我市近代大运河沿线重要装卸储运码头,此前保留着5栋红砖仓库房、装卸机械等具有码头特色的工业遗存。目前南港码头区域还在内部装修中,所以,罗城城墙遗址还没有正式向市民开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