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荔湾区首次公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根据初步规划,环绕恩宁路文化街区的骑楼将全部保留,内街1700米长的麻石街巷也会得到充分保护,目前被水泥板覆盖住的横贯地块的大地涌将重见天日。地块内将复建一批庭院式或天井式西关大屋,所有建筑都将完全按照历史文化风貌进行改建或修复整饰。
未来改造好的恩宁路地块,将如同一个古镇、古城,集中了西关各种特色文化,成为广州的一处旅游胜地。
浓缩传统文化精华
82%建筑却是危破房
有人说,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关文化的核心区,这里集中了名人故居、会馆、骑楼建筑、碉楼式当铺、西关大屋、著名影剧院及河涌等各类极具岭南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粤剧、电影及饮食、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广州老城区的文化精华。
另一方面,,恩宁路街区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房屋年久失修、日益残破,卫生、消防日益恶化,人口老化、人均收入低,产业低端化严重等问题。其中,危破房等质量较差的建筑占了总建筑数量的82%,有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的建筑占16.8%,公共设施建筑仅占0.5%,不少户是五六人甚至七八人挤在一间阴暗、狭小的老房里,户与户之间只用木板简单分隔开,大多数建筑的质量、采光、通风和绿化、卫生、防火等环境条件都已经跟不上现代城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大量散落其间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由于分布零散,加上居住户常年破坏性的使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多样性的老城区,荔湾区委托有关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过多轮论证和修改后,终于在近日完成。
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散落在这片街区,由于分布零散,加上住户常年破坏性的使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打造没有围墙的
建筑民俗文化博物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说,规划方案拟将恩宁路地块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岭南建筑和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代表广州传统文化的旧城片区。
王世福强调,改造必须保护特色浓郁的岭南城市与建筑文化,新建筑必须与保留建筑以及街巷等历史风貌相协调,植入新型的休闲、文化与商业业态,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使街区保有持久活力,努力探求一种新旧建筑共存共生的空间模式。
对恩宁路街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整旧如故”,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划分6类功能区
保护街区古文化
1、骑楼建筑保护区:保留沿恩宁路骑楼,基本维持其商业功能,加入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综合展示及体验,如中医、武术与曲艺文化。
2、重点建筑保护区:重点保护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泰华楼、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銮舆堂、宝庆大押。迁出建筑内原有住户,对其进行修缮,将其功能置换作为历史名人及文化博物馆等公共建筑。
3、历史建筑保护区:延续旧城肌理,保留原有居住及商业功能。
4、一般建筑保留区:规划区内现状8~9层住宅建筑和紫线范围外的一般建筑,虽然建筑风貌与传统街区不协调,但由于建筑质量较好,拟保留现状建筑,并进行立面修饰,使之与旧城风貌相协调。
5、公共绿地区:拆迁中部的建筑,整理成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掀开元和街盖板,恢复大地涌旧貌。
6、新增功能区:大地涌脉络是体现荔湾河网纵横历史形态的重要元素,在改造中将得到恢复。规划对城市道路进行调整,主要围绕大地涌建设不同的特色功能板块。
新增5个功能区
现西关特色风情
大地涌休闲文化区(靠近宝华路以新建传统建筑为特色)
特色风情餐饮区(健康养生主题)
民间手工艺原真体验区(再现西关及广州传统手工艺术文化)
中医及武术文化体验区(以李小龙祖居、銮舆堂为核心)
曲艺娱乐创意时尚基地(以八和会馆、金声电影院为主体串连)
未来一个月内
征询市民意见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将采用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群众、专家和关心岭南文化保护开发的各界人士征询意见,广大市民可在一个月之内对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征询意见时间自2009年12月22日起到2010年1月21日止。
1.现场建议:展板放置在恩宁路项目改造现场办公室,群众观看后可在现场将建议交至意见箱。
2.电话:020-81032116
3.网站:
4.邮箱:lwupoadvice@163.com
5.信函: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荔湾区分局(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64号,邮编:510176),来信请注明“恩宁路规划方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