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的时代,广州本土三大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广州艺博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各自有怎样的新动态、新设想?罗一平、陈伟安和李劲堃三位馆长作了介绍。
广东美术馆 改、扩建要建全国最大美术馆
2010年8月,广东美术馆和某地产集团共同竞标获得了“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定位之一,是通过对其中最大板块员村热电厂的旧厂改造,共同打造“广东美术馆北岸当代馆”,进一步拓展广东美术馆的地理空间。从场地规模上,21.1公顷的建筑面积可以做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当代艺术展,吸引并聚集广东当代艺术的力量和资源。今年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即将在此开幕。
此外,位于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本馆改扩建工程项目也正在推进。现有面积2.1万平方米的广东美术馆,计划将改扩建为4.6万平方米。未来,广东美术馆本馆将与“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和“广东美术馆北岸当代馆”形成“三大支点”,在传统、当代、前卫的展示功能上各有区分。届时,它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馆。
艺博院 以办展带动收藏推进地域美术研究系列展
当艺术品进入天价时代,公立美术馆依靠政府拨款,在收藏重量级艺术品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陈伟安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地域美术研究”,为一个个被遗忘的岭南地区画家举办画展,以此吸引这些画家及后人捐赠,带动收藏。
2009年,艺博院策划了《丁衍庸艺术回顾展》,丁衍庸在解放前曾与关良、林风眠等人一齐,是广东闻名全国的画家,解放后他定居香港并终老,基本在大陆当代美术史中被淹没。艺博院这次展览影响巨大,感动了丁衍庸家属和学生,向艺博院捐赠了30多张珍贵作品。2011年,艺博院准备继续这一系列展,将推出已故潮州画家陈大羽的研究展,,后人已经向艺博院捐赠他的作品15件。
岭南画派纪念馆 支援教学为美院学生拿出珍贵名画
“临摹印刷品、仿真品,都无法替代直接临摹原作所能获得的艺术领悟。”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李劲堃认为,免费开放美术馆包含一层意义,让研究者、学习者能最大限度吸取珍贵名画的精髓。
由于岭南画派纪念馆处于广州美院中,李劲堃提出,要让纪念馆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要让馆藏的珍贵名画回归艺术的原初面目: “它们不该被束之高阁,不该被当成金钱符号,而应该回归到艺术品的本来面目,可供观赏、临摹和传承。”为此,他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名画拿到桌面上给美院学生们临摹,去年,邀请国画系方楚雄老师带领学生到展厅里临摹原作,在广东首创了这一展览模式。
“许多学生进入美院4年都没临摹过、甚至没见过一幅大师原作,这可能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李劲堃表示今年该馆将继续延续这一思路,甚至将结合美院学生的课程表安排展览,亮出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