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状告郭庆祥案始末(二)

范曾状告郭庆祥始末(二)

大师的速度:一个月100幅画

在被起诉之后,郭庆祥很快进行了回应,表示发文评价范曾并不存在个人名誉攻击,他针对的是一种艺术收藏不正常现象,并且文中他提到的范曾“流水式”作画的描述都是亲身经历,并无夸张之处。郭庆祥称事实是这样的:1995年荣宝斋业务经理米景阳找到自己,称他的好友范曾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了,请郭庆祥帮忙购买范曾200张画。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尺4000元。郭随即打了200多万元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郭庆祥很快拿到了第一批的100张画,展开一看,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疑问之下,结果到其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郭庆祥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如一个美术工作者的水平,简直就是画匠的商品画,也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在了解了这200幅画的内容和制作过程后,认为作品题材重复过多,就叫朋友赵刚拿了其中数十幅作品要求范曾换一些新的题材。”

虽然郭庆祥指出了当时的情况,可毕竟只是一面之词,在没有他人证明实物证明的情况下,可信度有多大,各位看客也只能自己掂量。也许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的原因,文中被成为所谓“大师”的范曾并没有对郭庆祥的这一番说辞予以回复。

而一些业内人士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文化界人士称,文化需要批评,将正常的文化批评上升到名誉侵权的高度并不可取。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花俊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作为绘画,画家们经常会针对一个题材进行构图,类似于打草稿,所以在工作室中这样的情况是会存在的,而在当代艺术中,重复也是艺术家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重复本身,而在于作品内容的思考。范曾当时的创作状态和思考的东西我们都不清楚,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讲。”

是不是“流水式”作画,口说无凭,在各方的猜测中,对郭庆祥和范曾的质疑声都层出不穷。对于双方,有人认为郭庆祥是在用艺术批评的幌子和大师范曾炒作自己,有人认为范曾如果问心无愧大可不必如此动怒,大家是需要涵养的。

就在不断的质疑声中,2010年11月28日,郭庆祥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有范曾流水式作画的证据”的博文,文章中贴出了4张照片,文章称“我批评范曾流水式作画是有证据的,现将部分图片贴出来,请大家先睹为快。”这些照片的公布就像给原本不太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网友纷纷回复,“范老师很厉害,人肉复印机啊”、“不懂绘画,他要是回应说他是在练习呢”、“我是画画的,这种联系方法是自虐。而且只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除非他是工匠。”、“但愿照片是真的”……一时间,各种评论如潮水般涌来。

面对对于自己如此不利的证据,大师范曾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