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艺术界瞩目的“范曾状告郭庆祥”一案在两次延期之后,即将于2011年4月2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
范曾,1938年生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2010年被北大中国画法研究院聘为院长。登上2011年胡润艺术家排行榜首位,其去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为3.9亿元,这也是首次由国画艺术家领先再是国宝艺术家榜单。
郭庆祥,1962年生人,收藏界的传奇人物,,1992年涉足艺术品收藏,1997年,48万元买入傅抱石《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双冠王”。
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收藏家,本应该是伙伴、朋友,如今却要对簿公堂、针锋相对。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敌对,是恶意攻击,还是仗义执言,还是借机炒作?在面对艺术圈时,是学术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2000字等于500万?
事情缘起于一篇极其“昂贵”的稿件,这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如今作者有可能要付出500万的代价。
2010年5月26日,郭庆祥在媒体发表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文章中,郭庆祥列举了现今艺术圈的某些现象,并表达了自己的一下看法。他在文章中说到,“有些所谓的‘国画大师’之所以炫耀学问,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等,其实也是包装和推销的需要。这些人其实才能平平,特别是有些大师的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们热衷于刻画古代圣贤文士,不厌其烦地把老子、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钟馗等请到宣纸上,但只是在不断地复制,且脸部五官都像画家自己,人物造型、性格都大同小异。他们的作品虽然号称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有些画家号称‘诗书画’三绝,但其书法被不少专家诟病为‘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其自作诗不但韵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内容上不少有自我吹嘘的嫌疑。”
并且在文章中,郭庆祥提到,他曾经受人所托购买某位大师的作品,而此位大师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100幅画作。目前市场上,这位大师的作品价格一路上升,却被郭庆祥成为“高级礼品画”。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郭庆祥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对于这位被提到的“大师”来讲,自然知道作者所指为谁。不过,这样一篇文章看起来总有那么一点势单力薄,也没有引起“大师”的关注。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2010年得6月24日,该媒体又刊登了一篇名为《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的文章,该文章的作者为谢春彦。谢春彦又是谁?
谢春彦,1941年生人,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画师,曾做过教师、记者、编辑职业。主要从事中国画、漫画、文学作品插图创作和美术评论,被成为“新文人画”代表人物之一。据资料显示,在2007年谢春彦出版自己的《浅草书丛》书籍时,一次签售会上,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范曾背书谣》,其中写道:“范曾大师来背书,CCTV挤一趟。三爷直欲三不朽,古稀虽过雷人忙。知否知否老东东,不过私塾小花腔。又登广告卖金币,范记金牛十二样。条条黄牛奔黄道,不知成色几多两。王海大哥来打假,脸儿不红心可慌。” 在诗末,他又写道:“大师大师莫发慌,精神文明讲一讲。先哲教言须记取:谦虚进步骄成殃。”此诗更配画一幅,只见画中游来一只龟,名为《海龟正乱浮》。
这是前话,先揭过不提。在6月《钱》这篇文章中,谢春彦就没有郭庆祥那么隐晦,文中说到,“范某人卖画之八字秘窍即最典型之个案也。还是不幸,那种“笔墨”还是在色厉内荏唬人唬己皇帝新衣之间,一如当年的高产田、卫星地,终是空心大萝卜。还是以卖得火,吹得火,势得牛的范三官人为例,那种仗势霸气,硬而实软,华而不实,稀缺内养,呆板颟顸的笔致,貌似清雅的俗绿恶青,掺了些墨抑或石绿的冷赭肤色,手与足的结构亦并不合理协调的搭配,哪里还有什么好灵魂在耶。”
同时,一篇署名孙逊的文章《画家最终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也刊登在该媒体之上,作为呼应,文中称,“就如同一位学者,如果忙于在屏幕上作秀,他决不可能做出真学问;一个画家,如果也忙于在屏幕上夸夸其谈,也决不可能画出大作品。……我很赞同郭庆祥先生的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各类‘大师’竞相亮相媒体之日,也就是他学问或艺术衰败之时。”
这三篇被作者称为“学术批评”的文章,最终还是激起了“大师”的愤怒之情。显然,这三位的批评让“大师”再也坐不住了,不过,“大师”并没有做出任何声明或是口头回应,而是以行动回答。
2010年的10月,郭庆祥受到了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的传票,将他告上法庭的是著名画家范曾。原因是范曾认为郭庆祥等人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要求登报道歉,并且向郭庆祥索赔500万元,向该媒体和谢春彦分别索赔20万元。不过从索赔的额度看,范曾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该事件的导火索郭庆祥。
一场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官司拉锯战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