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胡文钦
3月30日,雪球主办的2019雪球中概峰会召开,大会以“新势力,新机遇”为主题,聚焦视频直播、人工智能、新零售和教育等热门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以下为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胡文钦演讲实录:
我今天跟大家想要做的分享是《新零售变迁的机遇》。新零售大概提出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面不管是一级市场的创业者还是二级市场的公司,大家反复都在提如何融入新零售,对新零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下面我想从一级市场的经历、见闻出发,跟大家解读一下我们对零售的感想。
一、新零售之战:线上进攻线下,存量市场角逐
我认为,新零售本质是一场社会零售业态的演进。在社会零售总量缓慢增长的趋势下,线上线下未来的竞争其实是一个存量之争,会越来越惨烈。
首先看美国,这个市场更加成熟的国家见证了零售业态惨烈的演进和快速迭代。我们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零售业态中销售额最大的十家零售公司,最大的一家叫西尔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但是到了2018年再看这个榜单,50年前的九家已经不在榜上,只有一家Kroger超市还在,而西尔斯公司,1886年成立曾经称霸美国零售百年的零售巨头,在2018年10月刚刚宣告破产。
这张榜单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零售业态确实是快速迭代,当年的百货、连锁、量贩店,现在已经被折扣店、会员店、电商等新业态取代。近半世纪来看,零售史本质是业态的演进史。而业态的演进和人的成长又是相似的,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辉煌和死亡。
再来看中国,很多人问新零售在中国的缘起是什么?我认为新零售的本质是9万亿线上零售对38万亿社会零售的进攻。
注:限额以上零售单位:年收入在500万人民币以上的零售渠道,如超市卖场等规模性渠道。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大圈上是中国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就是所有中国居民一年在实物商品和餐饮领域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社零是38万亿,黄色的部分比较好理解,是2018年网上零售的销售额,包括实物商品(7万亿)也包括非实物商品(2万亿)的线上零售,浅色的圈14.5万亿是2018年限额以上的零售单位的销售额,限额以上怎么定的呢?国家统计局给的定义是年度的销售在500万人民币以上的零售渠道,其实大家可以笼统地理解为线下成规模的渠道。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整体的大概比例关系是线上占到了差不多1/4,然后38万亿减掉这两个圆圈,剩下的大概是14.5万亿的水平。
这里有两个背景希望跟大家分享:
第一、中国的纯电商增长在逐步接近天花板,线上的零售企业有非常大的动力去往线下进行蚕食和进攻。
中国的电商发展了十几年,从增速100%多到50%多,到最近的25%,我们认为中国的纯电商其实慢慢碰到了天花板,有一个数据没有在这张表上列出,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社零38万亿里面,品类结构是非常关键的。在这38万亿里面,有几个品类是不太容易在线上进行纯互联网销售的,比如四万亿的餐饮、四万亿的新车、两万亿的石油产品、一万多亿的建材装修和金银珠宝等,加在一起大概有十几万亿的规模,所以如果把这些不能线上化的品类刨掉,中国线上零售在整个社零领域渗透率其实已经超过了1/3。
大家再考虑,如果算上如果把一些体验性、即时性的消费场景,比如说生鲜,农村场景等线上业态不太容易竞争的场景刨掉,中国的电商渗透率到了多少?我们认为是在50%以上,所以在中国纯电商的渗透率其实已经非常高了。所以为什么阿里、京东在财报里对GMV的披露越来越少?因为已经能够看到天花板了,纯电商后续发展速度会明显放缓。
所以第一个背景就是因为天花板的到来,所有的线上的零售企业有非常大的迫切性、非常大的动力去往线下进行蚕食和进攻。
第二个背景,线下的零售巨头会出现整合。
为什么是线上整合线下,而不是线下反戈一击呢?我们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几个大的核心业态,不管是超市、百货、专卖店的增速都非常低,整个去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2.1%,如果大家考虑到这个2.1%的物价涨幅,很多线下机构实际上是没有增长或者是在负增长,情况不容乐观。按照目前的增速对比,预计两年后将迎来线上对线下限额以上零售单位的拐点,即线上将反超线下规模性实体渠道的规模。
我们认为业态之间的整合一定是以大业态整合小业态、增速快的业态整合增速慢的业态,从历史商业演进看也是如此。因此新零售的出现是因为线上的电商公司具备了线下所不具备的互联网的能力,同时自己的增速又出现了瓶颈,以一个更互联网化的方式去切入到线下原来纯线上不太好解决,但是互联网技术又能明显提高效率的品类,比如生鲜、日用百货等等品类,这是我们认为新零售在中国的缘起和它的背景原因。
所以,新零售将是线上对线下的进攻,而这个进攻将发生在过去纯电商触及不到的地方,比如体验性的消费场景、即时性的消费场景等。以社零增速来看,未来存量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因此我们认为零售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存量之争,在大盘放缓到9%增速的情况下,所有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惨烈。
二、新零售的中心:人的诉求,便宜+便利
讲到这儿,我们想再讲一下零售的核心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我们看沃尔玛,优衣库,和7-11的创始人都提到以用户作为中心,生意的本质,或者说大家的使命感都是为了服务顾客。优衣库讲得更直接,不仅是要为用户着想,更是要站在顾客的思想上去思考,是共情的、站在对方视角思考的理论。
下面谈一谈零售的核心是什么?生意的本质或者说大家的使命感,都是为了服务顾客,所以是 “以人为中心”的。用户的需求一直在进化,因为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业态也就不断在演进。
不是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 711创始人,铃木敏文
那么,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呢?有人总结为“多快好省”四个字,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我们认为零售业态有两大切入点,一是更低的成本,二是更好的体验,即一是便宜,二是便利。如果我们只讲零售的渠道,便宜和便利是所有的渠道必须要具备的两个特征。
便宜:渠道业态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便宜,每一次零售业态变革,颠覆者都以破坏性、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杀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