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信睿论坛上,多位重磅嘉宾针对2019年的经济和投资趋势发表了各自的预判。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从投资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在大环境下机构如何做投资。
他提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断层式思考的时代。也就是说,过去仍然是最好的参考书,但是千万不要用过去画一条线,以为今后会是这个线的延续。是否符合数字化和全球化,是当下做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
在他看来,“逆全球化”几乎不可能,大量投资案例表明,中国仍然是投资的热土。
以下是他演讲的主要内容。
刚才达利欧、朱民、陈志武先生从宏观的角度,谈了债务和周期。下面我就从投资实践这个微观视角,说说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做投资。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后,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经济与资产总量: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15%;我们的实物资产,以房地产为例,在全球占比27%;我们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时间很短,在全球的比例也不小,达到了12%。
这些数据不光是说明我们的量不小,最重要的是我们速度很快,花了很短的时间就走到这里。而且我还预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重要的、有效的指标)还会继续高速增长。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经济体量大,但劳动生产率不高;房地产价格高,整体收益率低。我们很多财富都汇集在房地产资产里面,以至于大家都觉得那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这的确是中国最重要的杠杆风险之一,但我认为它的使用效益、回报效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要挖掘。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经济增长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增量固然重要,但是中国这么大的经济,我们又是产能大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大国,实际上存量的优化,效率的提高,本身会是一个长期的投资的主题。
你已经不能用过去预测未来
当前影响投资的三个宏观维度
投资是看过去、投未来。过去是不是能很好地预测未来?这是一个问题。“过去”在一般情况之下,欺骗性都很强。我们认为,过去几乎已经不是今后最好的预测了。
为什么呢?有三件事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特别是过去的五年,弘毅投资作为一个实践者,正是按照这三个宏观维度来考虑我们的投资。
第一个是全面的数字化。我不是说“数字技术”,而是说数字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之后,已经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业务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我们做投资一般会用成功的公司来说,但是如果观察这些公司成功背后的原动力,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全面数字化了,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全面数字化了,它的影响不光能够快速造就独角兽,最重要的是它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治理体系和世界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第二个是全球化。我们虽然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也只是在最近40年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成为世界大国,而且还在快速崛起。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管是从全球的角度看,还是从某个国家的内政看,实际上和中国作为一个力量崛起都有关系。
第三个是中国的改革创新。中国是一个正在改革创新的国家,40年没停过,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天也没有看到停的迹象,甚至还继续改革。有了前面40年的经验,我们以后的试错成本可能会越来越低,软件路会走得越来越稳健。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最奇妙的地方,也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以后我们继续应该有信心,特别是在日子过得难的时候要保持信心的地方。
这三股力量前所未有,正在发生,在加速影响着每一个角落。这些宏观因素如何落到具体的投资判断?下面我结合几个例子来讲。
我们处于一个断层式思考的时代
数字化+全球化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觉得不管投什么、怎么投、什么时候投,有两把筛子一定要用。第一是符不符合数字化生活。这件事情、这个想法、这个业务模式是沿着数字化去,还是逆着数字化来的?
这点很重要。现在不断出现过去的巨头在很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不断看到想不到的创业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占据领先的地位。而且,独角兽出现的速率还在加速,同时,一些传统理念或传统模式的企业在加速衰落。
所以说,我们到了一个需要断层式思考的时代。在这个时候,过去仍然是最好的参考书,但是千万不要用过去画一条线,以为今后会是这个线的延续。
还有一个筛子是全球化。今天,虽然全球化第一阶段遇到了很多挑战,乃至于连发达国家都在说“自己国家优先”,希望以意识形态划线,重新打造全球已经十分契合的供应链,彷佛要打破全球化。
所以有些人说,全球化是不是结束了?但我看到的是,“逆转全球化”真正做起来几乎不可能——你就想想,不讲全球,供应链怎么重新把它割断?英国想脱欧,打个比方,像是在婚姻里日子过的挺不舒服,要离婚,离婚这件事越做越辛苦,乃至于离到一半,大家觉得还是不离好。虽然是笑话,但体现出当年做全球化,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是站得住脚的,谁也没有真正做过,但是做的过程中肯定不完美的。
比如我读瑞·达利欧《债务危机》这本书,深刻感受到,过去的治理制度,不管是哪一个体制,都存在共同的巨大缺陷。实际上,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贫富分化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们人类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
全球化会继续进行,只不过我们必须要把2.0版本设计出来,要能够在生产力高效提升的基础上做文章(上一轮全球化是在财富分配的基础上)。实际上,中国提出来的新的世界秩序要多元包容,就是提出了这样一个愿景图。现在反全球化的浪潮声中,真正比较强劲的一个动力,是要把全球化继续进行下去。
逆全球化几乎不可能实现
中国产能、文化走出去,全球产品、服务引进来
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也比较顺利的模式是,把中国过去积攒的一些优势(比如我们的先进产能)放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同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消费市场,所以我们有产能走出去,把服务和技术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