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丰原创:外资抢滩、公募扩容 A股行情立足长远

进入2019年,全球市场异常亢奋,A股也一改颓势,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20%领跑全球,其中创业板指数更是大涨近40%,,两市成交也是势如破竹。

宏观政策温和转暖提振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最有力的系统性支持。

产业政策紧随其后,从基建投资、半导体、5G通信到区域规划、国企改革,全方位的经济转型稳步推进。

资本市场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创新,从科创板、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质量到交易监管、市场监管等各环节同步落实。

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正在开启,对未来的影响远远超过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路资金快马加鞭、抢滩登陆。伴随着加入MSCI及A股权重的提升,沪深港通的北上资金今年以来不到三个月净买入金额已超千亿元,甚至达到了30%的外资合计持股上限。

与此同时,国内机构投资者也抓紧布局,公募基金销售异常火爆;私募大佬回归,新产品一日售罄;6只独角兽战略基金更是早在去年就已经成立,静待科创板开闸。

在市场疯狂上涨之际,外资与机构资金到底是怎么个流向呢?

今年以来北上资金(沪股通)趋势

2019年以来,北上资金不断买买买。在上证指数攀上2800点之前,沪股通几乎是不计成本的吃进,其中3个交易日的净买入金额超过50亿元、13个交易净买入超过20亿,而净流出的只有三天。

沪指2800点之后,沪股通北上资金明显冷静,单日净流入规模开始回落,净流出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三个交易日净流出都在20亿以上

显然,随着指数的节节攀升、单只股票外资持仓30%上限的临近,沪股通资金也开始逆市调整仓位。

今年以来北上资金(深股通)趋势

今年以来,深股通资金更加积极、买入金额也较为均衡,多次净流入金额都在30亿附近。与沪股通不同,贵州文玩,在三月份的巨震中,深股通北上资金仍然以净买入为主,仅有一天净流出了14.2亿。

与沪市不同,深市除了主板还有中小板、创业板,在现有市场结构下,金融蓝筹之外的成长型蓝筹大都集中在中小创。另外,这次MSCI扩容也纳入了创业板的优质标的。

而即将开闸的科创板也激起了中小创的逆袭,至纯天珠,特别是去年已经有多家独角兽级别的公司IPO,例如长飞光纤(601869)、药明康德(603259)、迈瑞医疗(300760)、宁德时代(300750)等,更是吸引了长期资金的进驻。

公募基金资金变化

看完外资,再看看国内机构——公募基金的动向。

我主要统计了今年以来增量基金的情况。截止到3月11日的最近三个月时间内共成立了157只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投资标的为A股、QDII除外),从已经公布的募集金额来看共135亿元(多只基金尚未公布)。

目前还有54只股、混基金已经完成发行,正在等待成立,具体规模也尚未公布。一旦成立便开始进入建仓期。而发行中的股、混类基金有83只,即将发行的有8只,未来都将进入建仓期。

ETF基金份额变化

接下来再看ETF的吸金能力,一个是增长规模,另一个是增长幅度。

首先看份额,行业ETF中,年初至今券商ETF、军工ETF、证券ETF规模增长超过4亿份,排在前三。券商股的疯狂功不可没,直接吸引资金进驻。

指数ETF中,沪深300、中证500的两只位列六、七位,规模分别为58.47亿和77.32亿,增加了2.43亿和2.32亿份,说明资金在向中小创、科技信息等成长类股票倾斜。除此之外,份额增长超过1亿份的还有医药、国企改革板块。

再看幅度,在超过30%增幅的基金中,行业ETF几乎包揽了增幅榜。除去规模比较小的袖珍品种,有色、证券、信息技术增幅最大,分别为81%、59%、58%,而军工、医药同样是必选品种。

整体来说,外资对A股的配置还在进行时,只不过随着短期行情的极端化波动而适当调节,A股在MSCI中的权重还将如期提高,投资标的、范围也有进一步扩充的空间,大趋势仍将以配置为主。

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将扩大,公募、私募、QFII、社保、年金、保险、券商自营、资管等,随着市场的成熟与规范,投资产品、衍生品以及制度的完善,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更持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