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认为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消费升级等正在全球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业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与创新相关的投资活动持续升温,蕴藏着很多潜在投资机会。特别是消费升级,至纯天珠,这方面中国的市场需求很大。
在屠光绍看来,今后的股市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股市,其波动性一定比以往更大,且波动性加大将是一个常态。为应对这一新常态,公开市场股票投资方式的转换和投资策略的重构尤为必要。
作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在2007年成立之初,即肩负着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以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
十余年来,中投公司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资产总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已超过9414亿美元,累计年化国有资本增值率为14.51%,相当于十年内再造了3个中投,境外投资组合自成立以来累计年化净收益率为5.94%(以美元计算,截至2017年底数据),业绩基本处于国际同业机构中上水平。
经过十余年摸索,中投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国际纷繁复杂经济金融形势的投资之道。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详细讲述中投公司如何在当今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用自身的确定性目标和优势加以应对。
风起于青萍之末。从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欲说还休的摇摆姿态,到贸易体系重塑的针锋相对,再到全球股票市场动荡加剧的心惊肉跳。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看似短期冲突的背后,实则蕴藏着不少长期趋势性的变化。如何把握和应对长期趋势的机遇与挑战?屠光绍用“转型、合作、对接、放大”八个字概括出中投公司的投资用典。
用中投的确定性 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
全球宏观局势瞬息万变,当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成为常态后,中投的投资策略也调整为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而中投的确定性,来自于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定位、分散化组合投资的构建和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了然于胸。
证券时报记者: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局势瞬息万变,也影响着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将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看待当前的美联储货币政策?
屠光绍:由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对全球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当今的全球货币体系决定了美联储不只影响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它也有很强的外溢性,会对全球的资金流动、汇率、金融市场等产生影响。所以,这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美联储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中投公司不是做短期投资,而是做长期投资。因此,对于短期的政策局势变化尽管会关注,但我们更在意找寻短期变化中哪些会带来长期影响,也就是短期现象背后蕴藏的长期趋势,这才是对我们投资影响更大的因素。
证券时报记者:那么,您认为当今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的短期变化中,哪些会是长期趋势?
屠光绍:这可能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成为常态。如果这种不断的短期变化成为常态的话,中投公司就需要在外界的短期变化中把握住自身的确定性,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
中投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投公司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不会过度关注短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而是要通过长期投资来应对短期波动。长期投资是中投的优势,不应放弃转而关注追涨杀跌的短期变化。
二是中投公司的投资组合要分散化、多元化。这体现了投资组合的总体稳定性和风险分散,不管全球宏观环境如何变化,要进行多元化配置,正所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保证“东方不亮西方亮”。
三是中投公司的投资要背靠中国因素,把握好中国视角。如果海外投资能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对接,这不仅可以提升投资的盈利能力,也可以增强中投公司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在跨境投资领域中,中投公司的一大优势,就是比任何外资更了解中国市场;同时,比任何国内公司更了解海外市场。
任何确定性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把握好确定性。如同田忌赛马,实则就是增加你的确定性,更大地发挥出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恰恰就是确定性。
详解八字投资用典
十余年的海外投资摸索,中投公司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投资之道,如果说“用中投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是基调,那么,转型、合作、对接、放大则是中投公司探索出的八字用典。
证券时报记者:既然您说要用中投公司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那么,究竟应如何应对?中投公司具体的投资战略是什么?
屠光绍:八个字、四个词可以概括我们的投资战略——转型、合作、对接、放大,这也就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方法。
具体来说,一是转型,就是要多元化投资,尤其是要加大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力度。中投公司在成立初期,受人才储备等因素影响,对外投资以公开市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公开市场信息透明、流动性较高,操作相对便捷。但后来中投公司逐步转型,也是因为作为长期、大型的机构投资者,不需要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相反,通过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可以保证更为均衡、稳定的收益率。
另一方面,加大对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力度,可以把中投公司的投资与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对接,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同时,这也利于投资增值。
尽管目前海外投资中,公开市场的比重达到60%左右,但中投公司的计划是,到2022年末,以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为主的非公开市场投资的比重能达到50%。
二是合作,是指要与境内外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投资活动,实现利益捆绑,这也是转型的支撑点。尽管当今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但中国还在积极促进并引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会继续坚持全球化,但同时也在改进全球化,例如,“一带一路”就是新型全球化的体现,即更注重共商、共建和共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中投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也要顺应大潮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而对外投资方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利益一致,才能挖掘更多的投资机会,实现投资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