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网下发行的比例提高

  演讲者:华泰联合前保荐代表人王骥跃

  王骥跃: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的受之前老东家的邀请,来给大家做一个讲解,关于科创板注册制,相当于交易所一号工程的事情。

  先讲一下我自己,我是做了16年的投行,前五年在国元证券,在联合做了11年的时间,去年离开联合,现在是做管理咨询和市场观察,管理咨询是我以前服务过的客户,还经常请我过去聊天,市场观察就是我一直在写写东西,自己开了两个公众号。

  关于科创板这块,跟大家汇报两个点,第一是改革的试验田,这一点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大家是没有这个意识的,随着相应的规则逐步的出来,监管这边的表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包括易主席前天的新闻发布会,虽然他是为科创板开了一个发布会,但实际上是他的监管理念的宣读,在这里其实更体现出来的是,科创板不仅仅是一个板块,不是说为少数的公司开一个板块,本来是可以去纳斯达克,可以去港交所,现在在这里开一个半给你上,其实不仅仅是这个目的,更大的目的是成为试验田。科创板不是试点,但是相应的机制是试点。所以他希望的是通过科创板的设立,能够对整个市场的基础制度的完善,做一些相应的改革试点,包括注册审核、发行定价、交易、信批、减持、退市等基本制度,这些是这一整套文件的最核心的思想。而不是说他的发行条件、面对哪些客户,这些是我们投行挑选公司时候考虑的问题,但是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试验田的这个功能。

  在春节前,证监会和交易所发布了9个文件,这是科创板注册制的主体文件,这些文件意味着整个体系框架出来了。前三个文件是证监会发的,昨天征求意见结束,后面六个文件是交易所发的,上周征求意见结束,正常情况下,今天晚上会出正式稿,如果慢一点,下一周肯定出正式稿,这九个文件的正式稿出来以后,同时应该会发这些文件的征求意见稿,这些审核标准备忘录这些可能不会征求意见,他们定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他们定的标准。信息披露的格式准则一定会征求意见的,当年创业板是征求了两周的意见,估计科创板应该也会征求两周的意见。然后如果今天晚上出这个稿子的话,就意味着两会结束前征求意见会结束,意味着他们整理几天的时间,正式出来的话,快的话应该在三月底收材料,再快一点可能3月20号左右收材料,两会结束出材料基本来不及。

  其实这几个文件,是比那套文件更重要的,决定了这套文件是不是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他所想要表达出来的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其实是要看今天晚上者下周发布的这几个指引和审核标准,如果这些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方向,这个科创板注册制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开始往实地落实下去。科创板和注册制,我理解会对市场带来三大转变,这三大转变是我原创的,后来我发现也有业内同行引叙了这个观点,从重审核轻发行向严审核重发行转变,投资者从散户为主向机构为主转变,通道型投行向综合型投行转变,这三大转变是对整个市场会带来深远影响的转变。

  先说重审核轻发行。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干投行,离开华泰这么好的平台,我说实在干腻了,因为我们以前干的事情是为证监会服务,证监会是整个的法官,发行会、发审委是对材料进行长期、反复、细致的审核,我们招股说明书越来越厚,我入行的时候说明书只有200页,后来变成600多页,甚至更长,发审会这个环节是整个IPO流程最重要的环节。然后,作为投行,作为发行人来说,他主要是应对证监会的审核。再融资的时候,我们会带去找投资人,但是再融资是和IPO有显著的不同,再融资环节是已经有市场价格了,是有一个锚的,而IPO是没有的,是一个新的公司,我们不关心,发行人也不关心,我们只关心IPO会不会停发,比如到周五的时候,这个批文就不给了,比如去年科创板出来前的周末,批文就没给,投行就觉得说出什么情况了,为什么不给了。市场下跌我们只是担心说你会不会不给批文,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也不关心公司的质量,因为他是无风险投资,每家公司上市,起码上市前几天是没有破发的,后面可能有破发,但是这个破发和中签没有关系了,因为换手已经换了好几轮了,投资者不关心,只是关心能不能中签,还关心什么呢?关心新股的发行节奏,会不会对市场有一个抽血的影响。现在每周发两家大家已经习惯了,市场上都觉得证监会应该为上市质量背负,但是证监会不能杜绝造假也不能保证质量,他是重过往的审核,但是未来的发展情况什么样是未必的。所以,很多公司IPO是为了一个壳,很多公司上市不久就卖壳。

  只有市场挑选和定价才可能是有真正投资价值的公司,我们现在市场不会挑选,等定价出来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只有尊重投资者利益的公司,才是有可能和投资者共赢的公司。如果上市公司不关心投资者的话,怎么会关心投资者的利益呢。在科创板这边,他的机制上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调整,首先,他是发行法定条件大幅减少,现在科创板的发行条件只有四条,这四大条里面,成立满三年,财务基础和内控要规范,具有独立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相关的人员要合法。这应该说是监管部门能够接受的最底线了。相对主办有23条发行条件,规定的非常细,创业板是十大条,只不过把主板非常分散的合到一起,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科创板的条件减少了,意味着把很多条件作为披露事项,而不是作为发行条件是或者否的事项。市场比较关注的是51条会不会再执行,就我们所了解到的最新的消息,应该是51条不完全执行。发行条件大幅减少了,然后上市的条件,大家很关心的并不是说发行条件的这几条,市场上传的都是上市的那五套指标,满足这五套指标就可以上科创板,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大家关注的是上市条件,而不是发行条件。上市条件里面财务指标很弱,更强的约束是在市值指标上,有四套指标是可以不用盈利就可以上市的,但是都要有市值,第一个指标是要有盈利要求,是十个亿的市值,两年5千万的利润是很难的,如果说上市前两年加一起才五千万的话,就满足这十个亿的IPO估值还是有压力的,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热炒一批,真正成为一个板块以后,这种条件就可能不能满足,但是你反过来,如果满足了市值的指标,基本上财务指标都可以满足,对市值就非常关注了。交易所审核的重点是放在了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的意见这块,不管是交易所这边的反馈还是前天易主席发布会上体现出来的信息,审核肯定不会放松,但是审核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现在证监会审核是审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我们叫做老三性,既然你审核真实准确完整,意味着你审出来的项目是真实准确完整的,他有一个潜在的背书的作用,虽然所有的招股书都写不对公司的实质负责,但是市场不这么认为。交易所是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完全的一个形式性审核,这很简单,把每一条要求做一个表,直接划钩就行了,第二个是一致性,一致性的审核,招股书的前面和后面,表达的信息是否一致,招股书和保荐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等等,相互不同的文件之间披露是否一致的,这种就是一个形式性的审核。可理解性,你不要用特别神秘的话语把这个公司给说出来,让普通投资者可以理解的事情,把你的业务模式,你的竞争力讲清楚,就OK了。所以我们也期望,信息披露可以出现一个大幅的简化,不用在里面大量的论证“我是真实的”,不对发行人进行实质性审核和判断就彻底的改变了审核理念,虽然交易所可能还会对某些事项,比如收入这些核心的财务指标审的再严一点,要求披露的更多一些,但是更多的是把这个责任推到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身上,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责任。用交易所的话说,是用新三性促进老三性的实现。他是审核新三性帮助实现老三性,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定价的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他是做形式审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