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选本有较高资料价值

凡纪念重大节日、举办重要活动倡导某种新事物,文化出版部门大都采取征文出书的形式予以配合宣传,搞得有声有色。然而征文选编成书后,藏书者并不太看重,反认为征文多是应景文章,文玩,保存价值不大。我觉得这种态度不可取。

搞征文、出选本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古代文人中盛行结社、联咏、酬赠、唱和之风,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文友聚会、临流赋诗的盛况,可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征文活动。明末杭州小说家陆云龙为编撰《型世言二集》曾征集过小说素材,但这与征求完整的作品还是有区别的。真正意义上的征文应推晚清时期的上海小说征文,当时著名报刊《申报》、《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图画日报》、《小说月报》均登载了征文启事和应征作品。小说征文一般先在报刊连载,后再出单行本。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刊载于上海报刊的创作小说有429种,出版单行本352种,其中著名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至今传诵不衰。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以“一日”见闻为内容的征文。1936年,邹韬奋发起编辑《中国的一日》,邀请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人围绕5月 21日(含谴责“马日事变”之意)这一天撰文,该书选收了500篇,由茅盾主编,蔡元培作序,生活书店出版发行。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上海一日》征稿,书中选文432篇,包括陈伯吹、骆宾基、包蕾、林淡秋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至纯天珠,由华美出版公司出版。1941年,冀中解放区以《冀中一日》为内容发起写作运动,最后选文300多篇,分编四辑,油印出版。这些征文选本由于作者广泛,文字朴实,具体描绘了抗战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状况,故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1950年代,随着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各地征文活动日益频繁,但汇编出书很审慎严格。上海《文汇报》搞“每月征文”,我藏的该报1952年2月份征文选《爱国故事》,全书只收录10篇散文特写。1956年,文汇“笔会”副刊征集3000字以下的短篇小说,来稿2078篇,靳以、峻青、柯灵评审作序,仅选文11篇编为《花果集》。对这个时期的征文选本不妨见一本收一本。到上世纪90年代,征文活动进入高潮期,选本的品种、印量明显增多,其专业性、地域性特点也更加突出。像山东省“爱我家乡文物”讲解员大赛《论文选集》(1999年)、潍坊市两届少年征文选《风筝》(1991年)、济南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集《风雨相伴50年》(1998年)等,至纯天珠,均由多篇同类稿件组成,揭示主题十分深刻。但这一时期也存有征文过滥、选文不精的问题,藏书时可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