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爱好者们兴冲冲地捧来的数十万件“宝贝”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说,近年来,他与一些鉴定专家随央视《寻宝》栏目组,走进全国五六十个城市进行民间寻宝,至纯天珠,受到热情追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收藏爱好者们兴冲冲地捧来的数十万件“宝贝”,经专家鉴定,90%以上是赝品,部分赝品竟然还有所谓“鉴定机构“专家”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

“90%以上是赝品”,自然给收藏爱好者们迎面泼上了一盆凉水。收藏市场上赝品多,防不胜防,除了大多为丰厚的利润奔逐而外,该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造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文玩,而今到了几乎以假乱真的地步;二是收藏者经验不足,缺乏眼力;三是部分“鉴定机构”或“专家”,缺乏诚信。想一想吧,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造假,不必说一般收藏人无法识破,有时甚至会骗过专家的眼睛。2006年至2009年,拍卖行拍出的乾隆玉玺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仅3方。这有悖常理的100方玉玺的拍卖,又是怎么通过专家的鉴定的呢?在急剧增加的收藏爱好者队伍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具备了收藏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呢?“音乐,之于非音乐的耳朵,不是对象,没有意义”,收藏亦然。不具备收藏素养,无异于瞎子摸象,要不上当,这才叫怪哩!而部分收藏爱好者的上当,或许是因为过于相信了部分“鉴定机构”或“专家”。在他们想来,既然有权威“鉴定机构”和“专家”作出了鉴定,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不相信的呢?殊不知,有极个别“鉴定机构”和“专家”在利益面前,也会舍弃诚信,滋生腐败。等到你有所察觉,已经无可挽回矣。此外,拍卖行业规则中对拍卖品真伪的“不保证条款”,也终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说,上述三个方面是导致赝品市场不断膨胀的主因的话,那么,“一些理论型专家只会写书、讲课,眼力不行;‘极左型’专家,认为好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民间不会有,所以见一个‘杀’一个;老好人型专家,最怕得罪人,见什么都说好”,等等,也不能不说是有意无意地成为助推赝品市场泛滥的一个因素。

其实,假冒市场自古就有,本不足为奇,只是随着世界科技格局的改变,信息业的发达,使信息能够很快流通,成为共享,不仅对收藏者,对作伪者也是共享的。这就要求广大收藏爱好者不断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渐渐学会怀疑中收藏。在怀疑中收藏,既能逼迫自我多读书、多请教、多积累,为质疑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底气。又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培养自我的“大智”、 “小技”,——增添自我通识收藏品背景以及作出大体判断的智慧,也由此不断提升自我把握细节的技巧和能力,从而以此验明正身,有效做到“扎紧篱笆防野狗”。这般收藏拒绝的是冒失的行为,虽不能保证藏品一定百分之百可靠,但一定比平日的收藏更具可靠性、安全性。而且通过收藏达到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收获快乐、研究历史、挖掘精髓、弘扬文化、传承文明的目的,也必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

有一回,一位朋友要收藏一件晋代的青瓷,让我帮忙给看看。东西拿来后,我自是用怀疑的目光加以审视,从中寻找破绽、缺陷。看着看着,我竟发现这件藏品的釉色太过光亮,斑驳程度不够,且沧桑感不是从内里透出来的,釉片也缺乏与内壁“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神韵。再看整体造型,也觉得怪怪的,不该有纹饰的地方竟有了纹饰,大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局部造型似乎属于主观臆造的东西。按马未都先生的观点,就是这东西属“妖怪”类物件。“妖怪”类东西的最大特征,就是“往往把不同时期的特征都捏在一起,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环境,也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换句话说,就是违背了时代的背景”。忆起唐英有这样的一句话:“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意思就是说:你要仿古,原则不是你定的,是历史已经定好的。如果你要创新,就要有赓续的渊源,就是说,要有来由,要能自圆其说。包括上述那件所谓的晋代青瓷在内的许多作伪的东西,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何?因为它们没有渊源,不得真品神韵。后来,这位朋友又请其他专家鉴定,证明我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自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价值不菲且能增值。拍卖市场上,文物每年升值30%至50%。有的过两年再拍卖,价值就能升值翻番。这多少也是国内收藏爱好者增至7000多万人的一大因素。面对文物制假、售假猖獗,假专家、假鉴定证书比比皆是的客观现实,除了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外,我们的收藏爱好者们必须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自我保护,则必须学会以良好的心态搞收藏,就是说对于收藏不要有太多的功利目的,,要把收藏过程中的领悟和心得作为第一追求。只有把握了这般良好心态,那么,你就会自觉地做到在怀疑中收藏。学会了在怀疑中收藏,你就能做到自娱自乐,并乐此不疲,渐渐的,你会把收藏当成一种事业,一种人生的使命,用心耕耘,无怨无悔,以至你会为保护一件国宝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臻于这般竟界,收藏界幸甚至哉,收藏事业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