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坑10年 广东文化名片端砚升值数十倍背后


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10年升值十倍


端砚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特许商品。


图为1976年开凿的老坑洞口,该洞于1999年“封坑”。记者看到,该洞被锁上了两道大铁门,洞口被水封住。

升值幅度远胜房地产“被贼惦记” 政府10年前被迫“封坑” 储量未探明导致10年来未新开采

问:“一块手机大小的石头,售价1000~3000元,请问这是什么石头?”

答:“玉。”

答案:“错,它也可能是端砚。”

每当人们提及大体量的值钱石器时,首先想到的多半会是玉,在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里,各路“妖魔鬼怪”为了获取那块宝玉,甚至可以把命都豁出去,足可见其价值连城。在广东肇庆,已成名上千年之久的端砚如今大有续演玉石当年“疯狂之旅”的势头,十年涨价数十倍,涨幅远胜让城市居民怨声载道的房地产。

端砚为何疯狂?国土部门、偷采者、加工企业及投资、投机商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千古奇石

4亿年形成不可复制

广东的“文化名片”背砚进京

走进肇庆市府所在地端州区,城市主干道两侧竖满了写有“端砚”二字的广告招牌。虽然“纸墨笔砚”的传统书写方式早已远离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但这个处于珠三角边缘地带的城市却在长达近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与砚难解难分,直至今日。

端砚,早已被认为是肇庆乃至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之外,如今一场关于它的财富传奇与利益博弈正在上演。

罗建泉惬意地坐在艺海端砚厂的产品展示厅内,喝着功夫茶,翻着专业书。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似乎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自己成人后的职业:制砚。往上数若干代,祖父、曾祖父……无一不是制砚师。在肇庆,有“罗、陈、蔡、郭”四大“制砚世家”,罗建泉是罗家的传人。

祖辈虽无不子承父业,却也因各自的时代境遇不同而处境不一,到了罗建泉的父亲罗海这一代,“中国制砚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官方荣誉纷至沓来。这让罗家倍感自豪,制砚师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民间工匠”的低等级定位,登堂入室,光宗耀祖地迈入了艺术家行列。

罗建泉的家族史,是肇庆历代为数众多的以砚为生之人的生活史缩影。据史料记载,端砚自唐朝初年便已开产,并由进京赶考的书生传遍全国。当时的广东文化尚未被中原主流文化界所完全认可,端砚适时地充当了广东“文化先锋”的重要角色。

而据近代地质工作者的研究,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得以成形,不可再生;加之用端州砚石材制作的才叫“端砚”,而端州的上好砚石材又有限地集中面积很小的几块山地上,它的自然属性为它日后的“疯狂之旅” 必然地埋下了伏笔。

背砚进京

30年前背端砚北上

一包砚换回数千元

端砚石材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开采须先经国家批准。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的经营体制逐渐放宽,肇庆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端溪名砚厂和白石端砚厂分别获得了端砚“四大名坑”中的老坑和麻仔坑的开采经营权。尽管如此,个体制砚师还是找到了体制的“漏洞”。

罗海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常去搜寻“公家”采石过程中滑落山脚的碎石和“公家”抛弃的边角料,拿回家去因材施艺,细心地加工、雕琢成一方方图案精美的砚台。当时的肇庆经济尚未腾飞,文玩,前去当地采购端砚的外地商人少之又少,于是,他便有了背砚北上推销的想法。

罗海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某一天,他背着几十斤端砚登上火车,开始了北上之旅。在那个年代,个体户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罗海很聪明,直奔京城的文物店和友谊商店等对外商店。若在北京没卖完,他就又转战天津和上海。

起初很艰难,他时常得因为买不到火车座票而站上一两天的时间。但他很快就有了回报:每次北行,都能赚到数千元。在当时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下,这是个天文数字。罗海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从上海飞广州的飞机票卖72元一张,我坐过好几次。”

当时,端砚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已显露无遗,在东南亚等华人文化圈以及日韩,端砚备受追捧,成了肇庆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被迫封坑

村民偷采很猖獗

政府无奈出重拳

有利可图的领域就会有犯罪。经过20年左右的市场洗礼,端砚“只涨不跌”的坚挺态势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就连肇庆当地的“文盲老农夫”也都知道了 “这玩意儿能卖大价钱”。占着天时地利人熟,有不少居住在矿址周边的村民加入了偷采的行列。1999年,肇庆市政府决定停止开采位列“四大名坑”之首的老坑的开采。2000年,又全面停止对其余名坑的开采。

此前,老坑一直由端溪名砚厂承采。肇庆市国土房管局矿管科科长钟天焕向记者介绍,开采砚矿是项艰苦的工作,普通石材的开采可用炸药爆破,而端砚作为一种名贵石材,爆破会把老坑内原本大规格的上等好砚炸得粉碎,实属暴殄天物。因此,工厂方面聘请了一批民工用铁锤敲击,“愚公移山”地取材,厂里派人监工。作为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注:现已改制),显然没有能力监管砚矿的合理开采及不被偷采。在这样的背景下,暂停开采有其必要性。

同样是在2000年,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把端砚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名录,上收此前一直归肇庆市所有的端砚开采证发放权,对端砚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2003年,肇庆市为消除非法开采,全面“封坑”,五六十个出产端砚的主要矿坑被钢筋、水泥严严实实地封上了洞口。从此,端砚进入“纯库存加工”时代。

显反效果

越封越贵越偷采

安营扎寨“躲猫猫”

政府封坑的目的,是保护稀缺的砚矿资源。可出乎政府意料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迅速施展了它的魔力。端砚业界及民间收藏家、炒家从封坑的信息中解读出了“端砚价格日后必将大涨”的信号,端砚价格很快就在这种普遍存在的市场预期的支撑下出现大涨。牟利心切的部分村民变本加厉,开始更加疯狂地偷采砚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砚厂老板对记者说:“当时有些村民为了偷矿,甚至连命都不要了。比如说,那些传统的名坑都经过了上百年历史的开采,找准了位置,从岩壁往里凿,越凿越深,凿得越深,塌方的危险就越大,于是工匠们会每隔十几米挑选一块质地上好的砚凿成石柱,以起到支撑作用。有些偷矿的村民在听说石柱是上等好料后,不惜用炸药去炸它。你想啊,要是某根石柱炸断后导致塌方可该怎么办?那不就出人命了吗?”

钟天焕向记者透露,偷采最猖狂的时段,是2006年左右。为了“对付”偷采者,他没少受罪。“很多偷采者都是村里的‘一霸’,村民不敢吱声,甚至有村领导参与其中,这让我们很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