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开创了被后世称为“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康乾盛世,
单就制瓷业而言,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在继承明末民窑制瓷业旺盛的生命力与蓬勃的
创造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了民窑与官窑并驾齐驱的辉煌成绩。因此可以
说,文玩,康熙景德镇制瓷业是一个人人堪称大师,件件皆是杰作的时代。而这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康熙青花瓷。
康熙早期 青花四季有余盘口径28公分
纵观康熙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指康熙元年至康
熙19年(亦有康熙16年之说),中期是指康熙20年至40年,晚期是指康熙41年到终
年。关于康熙烧瓷年号最早的史料是雍正十年编撰的《江西通志》中:“康熙十年,
烧造祭器等项,俱估值销币,正项钱粮并未派徽,陶成分限解京”的记载,虽然此
信息并未明确讲述官办督造御制瓷窑厂的信息,但也由此可知当时景德镇具备官方
性质的烧瓷业已然恢复,并一改顺治官办烧瓷不成的颓势。康熙13年10月,“三藩
之乱”蔓延至江西,景德镇窑基尽圯,导致数年中无法正常进行瓷器 <#>烧造。另
据《江西通志》卷二十七记载:“三藩平定后,朝廷于康熙19年9月,奉旨烧造御器,
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20
年2月内驻厂督造。”这段记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康熙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厂的史
料,而御窑厂的设立与生产亦成为康熙景德镇制瓷业早期与中期的分水岭。古玩行
故老所说的康熙早期“无官窑”亦是指康熙19年以前(另传为康熙16年以前)。
那么在康熙19年之前朝廷用瓷用自何方呢?来自民窑生产,即所谓的延续晚明
时期的“官搭民烧”。何谓“官搭民烧”?就是官家定烧的瓷器占用民窑烧造。因此所
谓康熙早期无官窑的称谓并不准确。景德镇制瓷业自元朝开始兴盛,到明朝初期开
始独占制瓷业的鳌头,一直处于“官民竞市”的局面。但明代中早期以前,官窑处于
绝对的垄断地位,无论是优质瓷土、上等原料,还是优秀的匠人都为官家所独占,
因此民间对于瓷器使用上的需求虽然造就了民窑生产的旺盛,但就艺术价值而言,
当时的民窑很难与官窑相比。这种趋势到了明代万历一朝,随着社会动荡,皇权衰
落,国库因战乱与灾祸日渐空虚导致官窑烧造数量锐减而改变,特别是到天启和崇
祯两朝,官窑完全停烧,官府对于景德镇烧瓷业的管理也已力不从心。与此同时,
民窑烧瓷则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旧有束缚的减少,使得民窑瓷器在创造性
方面得以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瓷器向国
外的出口。上述因素使得景德镇民窑瓷器自明末以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单从青
花品种上看,明末(特别是崇祯时期)青花瓷的艺术生命力丝毫不弱于被世人所不
断称道的明初永(乐)宣(德)青花,所不同之处在于,永宣青花是以官窑为主
导,明末则是以民窑为主导,且这一趋势发展到清朝康熙时期达到鼎盛。
清朝于顺治元年(1644年)入主中原,顺治11年景德镇制瓷业从战乱中开始恢
复生产。康熙16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奉旨烧造宫廷用瓷。但据《浮梁县
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
残破”。张齐仲于康熙16年到19年在景德镇任县令,因此这条政令至少延续到康熙
19年。所以在康熙执政的早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文玩,即官窑不书写年
款,反倒是有些民窑倒书写年款。此外,由于清王朝在中原立足未稳,国家百废待
兴,朝廷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采取相对宽松的民生政策,景德镇制瓷业也受此
影响延续明末宽松的发展趋势,对民窑的发展不但少加限制,且极为鼓励。这一趋
势发展到到康熙执政初期,不但为景德镇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艺人,且大量优质的制
瓷原料也处于官民通用的状态,从而造就了这一时期瓷器上官民不分的状况,这一
点在青花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当然,这一情况到康熙执政的中晚期,随着“盛世”的
到来而改观,官窑逐渐恢复了威严与严谨,民窑的发展逐渐受到限制与束缚,因
此,就艺术价值而言,笔者认为就艺术生命力与创造力而言,康熙中早期的青花瓷
要高于中晚期。
纵观康熙青花瓷堪以傲世的价值所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青花的发
色,也就是青花色料的运用上。其次表现在青花纹饰绘制的方法与内容上。康熙的
青花色料运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晚期。其中早期青花呈色灰
蓝,亦有较灰暗的,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但总体较之明快透亮。中期青花色泽鲜
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优质者呈宝石 <#>蓝色,鲜蓝而无火
气,一种色料在一件器物上又是能够表现出多达5个层次的色阶,分别被称为“头
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令人拍案惊奇、叹为观止。晚期青花,呈色较中
期趋向淡雅,部分呈现出局部的晕散,色调象深沉化发展。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一改明朝传统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单
线平涂方式,采用全新的“分水皴”渲染技法,在瓷坯上绘画,贵州文玩,不但通过一种青花色
料来表现多种层次,还能通过绘制笔法将浓淡深浅的色阶发挥到最多8、9种,且浓
而不浊,艳而不俗。从绘制题材上讲,康熙青花最擅表达的题材是山水风光、荷塘
月色等自然景致,其立体感之强,画法之精细,分色层次之鲜明,浓淡之相宜,画
面意境之美,疏朗清闲之感觉,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寄情山川自然的思想情怀,
与古人们热情奔放的情感生活、文化气息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康熙景德镇青花制瓷匠人每一个人都堪称中国水墨画大
师。当然造就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成果的原因,离不开当时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与
繁荣的海外需求。
国内对于康熙青花瓷的收藏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最初的收藏者一为家父,一
为马未都。他们二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注意到了康熙民窑青花的魅力所在。在当时刚
刚开始走向平民化的文物市场,康熙民窑青花是最好鉴别的一个种类,且在瓷器种
类中并不引人注意。笔者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在当时,位于从崇文门外花市的民间
古董市场上,一块康熙青花云龙盘子的叫价是150元,而一块年年有余的青花盘,
最多也就叫300元,即使是文玩重器的笔筒极品也就是4000-5000元。在20年后的今
天,要想购买上述物品,至少要花上当初价格的100倍。今天的马未都已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被人们所熟知,但大众都认为他最拿手的是中国古典家具与
古典门窗,以及建立第一家民间博物馆。但在笔者看来,就中国国内文物与收藏发
展史来看,马先生真正值得留下印记的,应该是率先对以往在中国文物界特别是学
术领域不为重视的,以康熙时期为代表的,涵盖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进行系
统的收藏、整理、与宣传,并大大地促进了其在文物与收藏领域的地位与声望。就
此而言,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