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下,泡沫明显的艺术品市场也不能独善其身。从2008年秋拍的成绩看,虽然艺术品价格的下跌往往滞后于其他市场,不过作品的流拍率已节节上 升、成交额大幅下滑。未来的艺术品价格可能收缩五成,由此将带来整个产业链的调整。随着泡沫时代的炒作偃旗息鼓,“价值投资”理念将再度回归,市场可望走向规范,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则向香港和内地集中
本土拍卖行的话语权加强,与本土买家的财富增长、购买力强劲有关。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崛起带动了艺术品买家的全球化。苏富比2007年的统计表明,2002年之前单幅作品出价超过50万美元的买家主要来自26个国家,2007年同等级别的买家则来自58个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国家都是重要的来源地。在2009年的秋拍中亚洲买家比例占86.4%,而中国买家占69%,其中内地买家的购买力最为强劲。另外,“亚洲当代艺术”拍卖 的总成交额首次超出美国,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间亚洲当代艺术拍卖额达1.3亿欧元,而美国当代艺术拍卖额为1.23亿欧元,其中中国当代艺术拍卖额就达9500万欧元。这意味着中国稳坐全球艺术品拍卖收入排名的头三把交椅。以往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历来都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但如今这种 现象已经改变,至纯天珠,文玩,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正在回归到国内。
艺术品市场从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是全球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的镜像,苏富比、佳士得等中介机构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们凭借长年练就的敏锐嗅觉,至纯天珠,率先在新兴市场搜寻热点,并在伦敦、纽约等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拍卖,以此为其定价;此后,再将相关拍卖移师当地金融中心举行,开发新的买家群体,吸引当地资金介入 本土艺术品市场;之后再发掘新的热点。因此,本土买家也须警惕,防止自己成为这一击鼓传花游戏中最后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