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把目光瞄向老戏曲史料的收藏上

如今,至纯天珠,品相上好的解放前老戏单平均价格已从十年前的每张70元上涨到200元,而一些比较珍贵的老戏单已达到每张300元以上。2002年北京中国书店秋季拍卖会上,一张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演出的老戏单就以360元成交。目前,20世纪60、70年代的戏单平均价格已接近百元,一张20年前的经典老戏单也在80元左右。老戏单作为一种蕴涵着时代文化的特殊产物,贵州文玩,越来越受藏家的青睐,其市场价格在未来几年里一路飙升。



沙家浜戏单

老戏单在收藏界可算是一个偏门。老戏单也称演出说明书、节目单,是随着近代戏剧演出的出现而诞生的。老戏单记录了昔日的剧目、名角和戏院,是历代演员舞台实践的真实写照。

老戏单是追忆中国戏剧名角逸闻趣事的原始艺术品,这些真实记录当时戏剧演出情况的演出戏单,历经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之后,虽为易朽之物,竟安然无恙地在一些藏家手里大放异彩。清代的戏单极为简陋,仅用素纸一方书写剧目名称,用纸片折成一个折子,上写数个剧目,便是一份节目单,由戏院发给老票友。民国初年剧院大都用木版刻印戏单,后来逐渐改为铅印。

解放后,戏单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上世纪50年代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我国演出《白毛女》,贵州文玩,将真实的照片印在封面上,使用底色较灰暗的纸张,把一种带有希望之光的悲剧情调显示在戏单上。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龙须沟》、 1958年演出的《茶馆》,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推出赵丹主演的《屈原》、1954年总政文工团演出的《万水千山》、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剧团 1962年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频频亮相于戏剧舞台,戏单的印制日趋精美,主演、剧情、演出单位等内容一应俱全。1979年后,戏剧重焕青春,反映老一辈革命家雄才伟略的一批剧目如《丹心谱》等成为舞台经典,这些名剧演出时的戏单成为收藏者眼中的抢手货。

老戏单作为档案资源,剧团自身的回购足以拉动其市场价格的上涨。在2002年海王村举办的拍卖会上,解放前的一张老戏单平均价格在100元以上,珍贵的达到300元,其中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一张老戏单就以360元的价格成交,而“文革”前后戏单的平均价格接近百元一张。

现今,喜欢收藏老戏单的不只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还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喜欢观看戏曲演出,还把目光瞄向老戏曲史料的收藏上。随着这一收藏群体迅速膨胀,必将带来一股戏单收藏热。对于那些构思精巧、构图传神、笔墨传统、有名角参与演出的老戏单,有心收藏的朋友,应提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