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接待了来自欧美国家的几个华人收藏家,欣赏了他们从海外带回的几件明清时期的剔红藏品,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弥漫心头:中国的剔红艺术品无与伦比,其精湛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如此精美的剔红器皿值得收藏!”收藏圈子里发出了“信号”。
收藏热引发回流热
确实,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收藏大军迅速扩大,从国外回流的文物日益增多,各种造型的剔红器皿纷纷“回流”,笔者在沪上多个古玩市场发现,文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剔红藏品一出现便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笔者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国外回来的藏友带回了几件剔红器皿,消息给国内的收藏家知道了,于是,他们纷纷前往机场接机。国外藏友一出机场门看到如此多的朋友,心中大喜:“谢谢兄弟们!”但没想到,这些来接机的朋友“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寒暄之余马上问:“剔红在哪个箱子里?”然后,便把那只装有剔红的箱子“据为己有”。
如此一来,回流后的剔红器皿自然是行情看好。笔者上周听说藏友顾先生手里有一只刚从国外带回来的清早期剔红提篮,“这可是很少见的剔红器皿。”笔者兴冲冲地赶到顾先生家里,欲先睹为快。然而,当笔者看到这只精美的剔红提篮时,被告知:此宝物已被他人预订了。而且,预订者连价格都没问,可见,剔红器皿的抢手。
曾是中国四大工艺品之一
剔红是雕漆品种之一,是一种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所谓“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漆雕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始于汉、唐,发源于四川、云南一带,盛于明清,流行于北京及江南地区,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与景泰蓝、牙雕、玉雕并称为北京四大特种工艺品,元、明时期传入北京。
剔红是以金、银、铜、锡、木、竹、皮革甚至陶底作胎,以朱砂漆髹刷多层,每层都要自然风干到七成左右,再在漆层上绘出图案纹饰,用刻刀通过刺、铲、钩等手法刻成浮雕,彻底干燥后再行打磨,是为成器。因此,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繁复,用时很长,所以,价格也极其昂贵。
宋元时剔红漆层较少,大约十层左右。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六层,文玩,多者百层。清代的雍乾两朝,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是打磨,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然后用野生锉草精心打磨出光泽,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位的发展,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不再打磨,全靠刀工的圆润起转剔出花纹样式。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文玩,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剔红雕漆工艺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可谓工艺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气质典雅、雍容华贵、精益求精、恢弘大气的整体时代风格。
清代的剔红作品以盒、盘居多,装饰图案与瓷器装饰一样,常见有山水、人物、花鸟、花卉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刻上三种锦纹,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三种锦纹又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雕刻出人物、楼阁,以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
剔红收藏方兴未艾
最近迷上收藏的李小姐可以说是对剔红情有独钟。那是她在不久前看到一只清乾隆时期的剔红雕漆捧盒开始的。
那是一只高6.2厘米、口径达16厘米的清代剔红捧盒,该盒外侧及盒面髹朱漆并施以浮雕,盒外侧壁精细雕琢有四个开光的长方形小格,内中分别雕有两个人物。盒盖上的主题图案是一幅十分完美的山水人物携琴访友图,打开一看,盒以木作胎,盒底及盒内髹黑漆,光亮匀净,分别用金粉写有“雅集宝盒”和“乾隆年制”八个大字。
李小姐是从藏友司马先生那里听说这只捧盒的,见过照片后她十分喜爱,“就连睡觉时也想着它。”快人快语的李小姐如是说。但是,当她听说这只捧盒即将落入一位杭州藏家手中时,她夜不能寐了。于是,她趁第二天休息时,马上驱车去杭州。没想到,杭州的朋友也没有拿到,东西还在上海。志在必得的李小姐马不停蹄赶回上海,在千年古镇朱家角的一幢民国时期的老宅里,她见到了这只令她魂牵梦系的“红色鲜润又坚重”的乾隆捧盒。
“这只捧盒上的人物多达22个,光盒盖上就有7个:一个携琴的书童、六位高士在白云缭绕松树下,纵论天下大事。捧盒盒身上下通景画面上共有八个开光处。每处均有2个人物,只有一个开光处是一个老者在松树下独步徜徉,这些画面均为文人士大夫隐逸生活的写照。从制作上看,其精美绝伦的工艺体现了乾隆时期剔红漆雕的特点。”李小姐事后告诉笔者,“这么漂亮的古董我真是太喜欢了,我喜欢传统题材的画面和它上面体现的历史沧桑及人文价值。”
巨大的投资“钱景”
剔红属于杂项,多年来一直不被国内看重,直到2001年香港嘉士德春拍时,一件明代永乐帝御用剔红牡丹大圆盒拍出了1287万港元,创下剔红拍卖纪录。2004年,另一件永乐云龙纹剔红盒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拍出了1194万元人民币,剔红器才开始走红。
去年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脱胎朱貌漆题诗菊瓣形盖盒,估价仅为25万-35万元,成交价居然达到了550万元,在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处于调整的时候,能够以估价的20多倍成交,实在出乎市场意料,这说明,漆器开始受到市场追捧,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其巨大的投资“钱景”。
综合2000年以来的漆器拍卖来看,唱主角的当红明星莫过于元、明、清三代的剔红漆器,数量约占到了市场的九成以上,高价品几乎全部是剔红漆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宋代以前的漆器,如考古出土的两汉等早期漆器,脱水保存的难度和成本较高,且大部分收藏于博物馆,很难吸引民间收藏者。宋元时期占主流的素漆器虽然年份高,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但是数量稀少,可遇而不可求。从品种来看,元、明、清三代的螺钿和戗金等金属漆器因保存不易,且市场上精品不多,因此,也很难引起藏家的兴趣。
而剔红漆器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生产品种,受永宣及乾隆宫廷审美风气的影响,两代生产的数量都很大,传世的精品也不少,且各类造型咸备,自然受到了藏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