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对这个节目有很多疑问: 1)现代艺术千变万化

“谁是下一个杰出艺术家”这个美国艺术家海选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引起许多讨论,本次的外媒之音节选其中的较有意义的讨论,对于现在艺术圈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运作,这个节目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来思考这个节目在国内的可行性。

艺术经常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大众对艺术圈的一种望而生畏甚至嫉恶如仇的感觉让艺术圈和大众娱乐圈一直有一种无形的隔阂。 现代生活里,流行和通俗貌似成为了一种衡量标准。 如果流行,如果很多人喜欢,会被当作一个幌子,用来解释大众口味的异常;反之,如果某样东西只是被很少一群人喜爱,它会被认为是居心叵测和脱离现实。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少数派这个现象,他们总是被归类于另类、小圈子、私人会所。对现代艺术的情结是这种偏执想法的极端典范。艺术被视为是少数精英在黑暗中暗箱操作用来巩固他们精英地位的一个游戏。

Bravo电视台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在市面上数目惊人的真人秀中宣布其新的节目“艺术创作:下一个杰出艺术家” ,一个像“天桥骄子(Project Runway)”一样的艺术家海选真人秀,旨在展现艺术界和发掘艺术家。当初对这个节目有很多疑问:

1)现代艺术千变万化,哪种艺术家会被挑选上镜?

2)评委们会怎么样评论这些艺术品?

3)观众和新闻媒体会怎么样评论这个节目?

Gawker,一个很受欢迎的大众博客,对现代主义有很强的抵触感。他们有幸第一个对这个新节目做出评论 “我们对Bravo的新节目感到质疑”。他们举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艺术家,不像模特和厨师(指Project Runway和Top Chef),工作媒介相当的广泛这会导致难以去对他们做出有价值的评论;还有,这些艺术家上了电视以后就没有人会把它们当真;艺术界没有人会看这个节目; 现代艺术本身就是无稽之谈;而艺术界是一个骗局。

几个看似不同的抱怨其实源头都是一样的。 Gawker认为艺术界没有人会看这个节目是源于他们觉得艺术界是一个骗局。他们感叹“现在的艺术已经不是关于创建美观和客观上漂亮的作品,我并不是说上这个节目的参赛者不是艺术家,但是,说真的,哪有艺术家会想上真人秀?!”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跟艺术家有什么关系吗?并没有听过有人说“哪会有模特大厨会想上真人秀?!”。

我们回到了这个原始问题:是什么让这个新的节目这么的让人感到惊讶?大众对艺术家有很多的观点,比如他们很反叛,他们有艺术的纯洁。但是他们反叛什么?他们又相对于什么纯洁?这些假设造就了Gawker对艺术家的偏见,自然而然的感觉艺术家是在真人秀之上的。而艺术家的世界其实并不相差与其他事物,艺术家的世界其实也是“市场”。

让大众琢磨不透的是对艺术界的刻板印象,艺术不知何故的高于资本主义定义的消费市场,而因此艺术拥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市场参数和不同的系统。这个印象是在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娱乐市场是日用品但艺术却有所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步入电影院欣赏着高级特效,环绕立体声,剧烈的爆炸和众多明星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很值这个票价;但是当他们看到一部触及心灵的电影的时候,不同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没有意识到的价值被加入了电影的票价里,但这价值又无法用金钱衡量,贵州文玩,所以他会热泪盈眶的转向他的朋友说“这是艺术”。所以我们可以说艺术给人以特殊的不受供求逻辑限制的感觉。但是发面观点也是根深蒂固的:这个观点就是说艺术是没有可能不受市场控制的,艺术界只不过是一个拥有大量资金的混乱的市场,一个自以为是,令人作呕的封闭市场。

关于艺术和社会的讨论一般会沦为4个不同的观点:

1)亲市场,亲艺术

2)反市场,亲艺术

3)反市场,反艺术

4)亲市场,反艺术

亲市场亲艺术的人认为艺术是市场的一部分,而这是有益的因为市场是民主且公平的。持这种主张的人一般是超过学术界的学者,像Clive James 和 Dave Hickey。 这些人通常反对先锋主义思想,并认为艺术如果想做的更好是要更注意观众。换句话说,艺术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它脱离了市场。

反市场亲艺术的群体谴责市场是令人窒息和疏远的,艺术应努力站在市场之外。在20世纪中期,艺术评论家Clement Greenberg 和Harold Rosenberg以不同的方式在学术界主张反市场亲艺术思想。直到现在,他们的思想虽然过时,但是深深的影响了现代艺术评论界。现代艺术理论家们一般都落入这个立场。反市场亲艺术的桂冠诗人是Lewis Hyde。Hyde认为虽然艺术品是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环境里面买卖,艺术也平行的存在于一个“礼品经济”的境界里。也就是说,我们在购买一件物品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有着礼品性质的物品。我们虽然为这件物品付了钱,至纯天珠,但却不像我们买一瓶雪碧那样。并不是说艺术市场不存在,而是说它不能完全的解释一部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

反市场反艺术群体对任何事物都持反对态度。他们觉得市场是冷酷无情的而艺术也因为跟市场接触太深也糟糕透顶。虽然大部分学者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是相当一部分火上浇油,最典型的属Pierre Bourdieu。 Bourdieu打造了“文化资本”这个词汇用来形容品味是如何用来建立社会地位的。一个人的对艺术的品味可以被看作是“文化资本”,就像普通资本一样,可以对人的社会地位有决定性的影响。老土的品味会让一个人在社会搁浅或碰上无形的天花板而永不得脱身。所以对事物的见解,直接变成了一个平行市场,至纯天珠,一个由同样的自身利益来管理的市场。

而所谓的亲市场反艺术,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市场是伟大的而艺术是万恶。学术派基本上没有持这一态度的。但这个观点却无处不在。而有时亲市场亲艺术派在感到艺术因为脱离市场而失败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一临近观点。

对于以上这4类观点来看,大多数人不会总保持一种信念,很多情况下取决于艺术品或者当时市场的动态。但这些观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对艺术的态度的重要标识。Bravo的这个新节目“谁是下个最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这4类观念的战场。因为真人秀本身就是市场的杰出产物,而且这个节目中的竞赛也完美的代表了市场。Gawker博客对这个节目乃至艺术界的嘲弄也是因为他们默认了艺术家都是反市场亲艺术的群体。 但是如果发现艺术家并不反市场的话,观众会觉得他们被欺骗了。

所以,关于艺术与市场的辩论其实是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创造任何价值去对抗市场的巨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