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巴黎一间画廊展出一位年仅26岁名叫Jacob Kassay的美国艺术家作品,标价在9千-1.2万美元之间。一个如此年轻的艺术家被标出这般高价,巴黎收藏圈一片哗然。同年11月,他的一件镶银作品在纽约菲利普斯(Philips)拍卖行估价6千-8千美元,最后以8.5万美元成交。6个月以后,他同样类型的作品仍然在纽约菲利普斯拍卖,29万美元起叫!无独有偶,1972年过世的波兰雕塑家Alina Szapocznikow也赶上了作品价格惊人翻滚的这趟快车。2011年3月4日,她的作品在巴黎Drouot拍卖行完全不受重视的被放到底层拍卖厅,拍卖行估价100-150欧元,此作品最终以5.5万欧元成交。同年6月6日,她的另一件雕塑作品由波兰Andrzej Starmach画廊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展出,以25万欧元被收藏。
萨奇画廊老板——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
这两个故事貌似没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是暂露头角的年青艺术家,一个是已故近40年的重新浮出水面的艺术家,很难找到他们身价起飞的共同原因。难道幕后真有投机买卖?“哪里有人操控!”听到投机这个字眼,法国艺术品收藏家Pierre Cornette马上否定。“这只是一部分人群有信心看准某些艺术家潜力的表现。”苏富比(微博)当代艺术品鉴定专家Grégoire Billault认为“这是某些人相互之间转手的举动,而这些人仅占市场里极小一部分。”
显然,专业人士都在尽量回避“投机”这个敏感的字眼,然而它是伴着人类文明诞生的。法国Artcurial拍卖行的艺术品鉴定专家Martin Guesnet对投机的理解是:“投机是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金融交易或商业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行为。”他还补充道:“艺术品市场的投机行为其实跟证卷交易市场的异曲同工,只是股票有跌有涨。而艺术品只会升值!”
艺术品市场投机行为的增长是根据时局下的经济形势、利率、市场流动资金的充裕度、金融业者对证卷交易的失望而转战艺术品市场等因素取决的,譬如如今艺术品市场在金融海啸下被看作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欧美银行借贷政策的宽裕,现代、当代艺术品价格都曾一度疯涨。直到1991 年的海湾战争和其后的国际金融危机搅黄了艺术品市场的美景。在经过5、6年的荒凉期后,90年代末艺术品市场再次昌盛起来。直到2008年的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天,Damien Hirst(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在伦敦苏富比拍出了历史性天价(两场落槌价破一亿一千万英镑)。这次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艺术市场带来太长时间的停休期,除了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市场行情不保,以及极个别的大明星如Richard Prince(理查德?普林斯)、Jeff Koons(杰弗?昆斯)在几场拍卖中吃瘪。
艺术和新富
艺术品市场的投机现象在经过欧洲、美洲的发展后终于延伸到新兴的土地。最典型的莫过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短短5年内能从十倍翻到百倍。尤伦斯艺术基金会4月份在香港的拍卖,由比利时男爵Guy Ullens委托拍卖的106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终让他囊进高达4.27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其中13位艺术家的作品也拍出个人世界纪录,张晓刚(微博) 的油画以7906万港元成交,创下当代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几个星期以后,在中国嘉德(微博)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作品以 4.255亿元的天价购得。这个价格创出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拍卖纪录,同时有媒体作出的数据比较显示,齐白石的作品在5年之内涨幅2000%!
目前艺术品市场与80年代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品炒作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增值成为投资者安全的新大陆,另一方面是像中国、俄罗斯、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富人群的崛起。他们的加入让这个市场接二连三的爆出令人曾目结舌的新纪录。直到1990年都一直被西方世界操控于鼓掌之间的艺术品市场,如今已经彻底的全球化,当然欧美全球连锁的拍卖行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谁的责任? 拍卖行
拍卖行经常被认为是艺术品炒买炒卖的元凶,目前国际化的拍卖行已不满足于在买卖双方间仅起裁决作用,它们逐渐演变成传播机构。它们用一切可能的营销方式和广告模式为了把作品卖得越来越贵,同时也竭尽全力的让世人知晓他们天价的成交额以便吸引更多的买家投资和卖家投放。在法国,至纯天珠,这场追逐记录的恶战让最知名的3间国际拍卖行卷入了富豪们的恩怨情仇。90年代末,Fran?ois Pinault (弗朗索瓦?皮诺,法国头号当代艺术品收藏家,术品收藏家巴黎春天、古琦的老板)成为了佳士得的大股东。2000年,一向在艺术领域不甘皮诺之后的法国首富Bernard Arnault(伯纳德?阿诺特,LVMH集团总裁,旗下有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迪奥、纪梵希等品牌)买下了起源于英国的菲利普斯拍卖行的大量股份。战争的号角从此吹起:不切实际的估价,过高的起叫价格,向卖家担保价格上限等等。菲利普斯在面对佳士得和苏富比强劲的夹击下为了吸引卖家,只能对其承诺越来越高的价格上限。这个玩火的烧钱措施让买家无法承受,菲利普斯流拍连连。阿诺特撑到2003年终于把菲利普斯转手给Simon de Pury,新掌门让菲利普斯转向越来越近期的当代艺术作品。2008年秋天,随着经济萎靡,这三家拍卖行巨头也开始低调了起来。它们开始雇佣第三方——艺术品收藏家或艺术品专业鉴定师来估价以及担保价格上限,它们把这项措施称为《third party guarantees (第三方担保)》。买家可以在艺术品价格上限内成交,但一旦有人炒拍促使最终交易价格超过第三方担保的价格上限,至纯天珠,超过上限的资金将由卖家、拍卖行、第三方担保人按拍卖前协议的比例分配。
艺术画廊
画廊的传统职责旨在推广艺术家,辅助其作品得到社会的公认,最后达到身价上涨的目的。为了加快这个过程,画廊把拍卖行当作宣传工具的例子屡见不鲜,鼻祖要追溯到1870年艺术品商人Paul Durand-Ruel利用多场拍卖推出印象派画家。技巧很简单,首先囤积大量同艺术家或同类型的作品,慢慢的拿出少量的作品拍卖试水,拍卖交易额达到一定高度后便把剩下囤积的作品在画廊办展,售价是以此前拍卖价为衡量标准。在某些拍卖会上,30%-50%的作品直接来自于画廊。对一些特别“火”的的艺术家,画廊会为它们熟识的收藏家预留一些最新的作品,意在避免落入艺术品“倒爷”的手中。并且在开幕酒会时就放出大量作品已售的消息,留下长串失意的艺术收藏爱好者的等候名单,如此一来也挑起围观者的兴奋和欲望。简单来说,这个模式是以私人对私人的地下交易开始的,作品在每次转手后都会涨幅好几倍。直到有一天某人将作品投于公共竞拍,价格爆炸的时刻就来临了,譬如像上文提到的Jacob Kassay,还有另两位年轻美国艺术家Kelley Walker和Wade Guyton也是典型的例子。
行业的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