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培养出了吴承露、邓海帆、崔家声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

水彩画(watercolour),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与之近似的艺术门类便是水粉(gouache),尽管二者在颜料成分、表现效果、创作顺序都有所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画册、文献、还是在众多大型的展览中,都习惯上将水彩、水粉并在一起。而更为现实的理由是,本文涉及众多二级市场的交易数据,国内主流的艺术类数据库雅昌网的拍品类别设置栏里,只设有“水粉水彩”一个大类,所以本文在涉及到交易层面,便不再细分水彩、水粉,统称为水彩。

土山湾画馆当年的创作场景

戴泽 1951《 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 纸本 水彩

徐咏青(1880-1953)

1927 《风景》 纸本 水彩

近些年来,水彩作为一项新兴的收藏门类,日益为世人知晓。2005年,二级市场上用来交易的水彩作品总量仅为346件,成交总金额也不过才3086万,而截止2011年底,当年二级市场上的水彩作品总量已达到867件,成交总金额15209万。仅仅7年的时间,上拍规模、成交总金额,分别增长了2.5倍、4.9倍。鉴于相关文献资料分散、稀少,通过本文的梳理,让您对国内水彩的历史沿袭,市场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水、色、时间的艺术

水和彩,构成了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基础,正因为水的加入为创作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即时性因素,在不同的干湿阶段作画,对于时间的拿捏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效果,所以水彩是一门水、色、时间交融的艺术。水彩画蕴含的独特美学效果,与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紧密相连,无法割舍。

水彩颜料多是矿物植物材料制成,呈透明、半透明状,以透明、流畅、水色交融见长,经水调和后画在纸上(者其他材质),所形成的水迹斑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抒情性,产生出奇妙的变奏关系,形成了酣畅、淋漓、明快、清新的视觉效果。而水彩专用纸,兼具“透、薄、轻、秀”的特点,将色泽被水稀释后所产生的变幻以及运动中的水迹与斑痕效果完美展现,显示出种种谐趣。

同为外来画种,优秀的水彩作品与“精耕细作”的油画相比,在创作难度上丝毫不差。首先,由于水彩颜色透明、半透明,覆盖力弱,画面可覆盖色层有限,水彩调和颜色次数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画面肮脏,无法做到油画那样反复用色;其次,水彩十分考验造型功力。水彩对于素描稿的要求很高,特别是人物创作,必须在非常精准的素描之后方能落幅;再次,水彩对创作者的构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何处留白,何处刻画细部,包括上色的先后顺序,创作之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一旦进入上色流程,画面可以修改的余地很小,容错率很低,往往一笔之差,一幅作品就得报废,重新来过。

近年来,随着创作观念的更新和新材料、新技法的广泛运用,国内水彩界日益活跃,呈现出多方争鸣的可喜变化,在保持水彩水味、透亮的基础上,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技法愈加丰富:比方说刀刮法,着色之前用一般削铅笔的小刀在着色的先后刮划,刻意破坏纸张的平滑表面,造成特殊效果;吸水法,使用吸水纸(过滤纸或生宣纸)趁着色未干吸去颜色,与之相对的就是喷水法,在着色前或是在颜色未干时喷水,两种做法都会使画面产生有趣的变化;撒盐法,在颜色未干时撒上细盐粒,待到干后画面会出现雪花般的肌理趣味;油渍法,着色时蘸一点松节油,画面会出现斑烂的油渍效果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的水彩创作达到今天的水准,实属不易,与早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3”水彩演进史

国人与水彩结缘的历史悠久,1715年意大利人郎世宁抵京时就带来了水彩,文玩,之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先后供职于清廷,他们带来了整套的西画技法,带出一批宫廷画家,但声名未显。十八世纪中期,广州地区由于中外交通的兴盛,也曾出现过一批从事商品画的画师,像关作霖、关联昌等人,他们熟练运用西画技法绘制中国景物以供出口,其中就包括水彩,画史上称之为“通草水彩”,以今人眼光看,画面间杂中西审美,虽广泛采用了透视、明暗,但匠气十足,很快也就没落了。

水彩正式在国内传播,应从1864年(同治三年)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土山湾孤儿院的附属美术工场,即“土山湾画馆”,开始计算。最早一批西画人才,像刘德斋、徐咏青、周湘、丁悚、张充仁、杭穉英,都来自那里。尤其是徐咏青,不仅技法出众,而且编写了教材《水彩风景写生法》,并带出了一批学生,乔治华称之为“中国水彩第一人”绝非偶然。北方的水彩发展晚于上海,时任“官学堂”的衡平,堪称在北京传播水彩的第一人,他编写了各类学校使用的水彩画教科书,还培养出了吴承露、邓海帆、崔家声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1906年,李瑞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课,成为国内官办的第一个高等艺术系科,其间有专人负责水彩教学,从中走出了吕凤子、姜丹书、沈溪乔等人。

本土之外,“海归”们对早期水彩传播做出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像李铁夫、李叔同、王济远等。李叔同在留日期间撰写的《水彩画法略说》,便是我国最早的水彩理论著述。上世纪20、30年代,水彩达到了第一个繁荣期。从商业层面上看,出现了“月份牌”,成为“海派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代表艺术家有徐咏青、郑曼陀、周慕桥、杭穉英、谢之光、金雪尘、李慕白、金梅生、何逸梅等人;从院校教育层面上看,先后建立的几所学校,长久的改变了水彩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面貌(这里仅列举重要的水彩艺术家):

1911年“上海国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刘海粟、乌淑光、丁悚等人创建,培养出了倪贻德、乌叔养、陈秋草、潘思同等人。

1918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任校长兼西画系主任。此时担任水彩画教学的教授有吴法鼎、李毅士及捷克画家齐提尔培养出的水彩艺术家李剑晨、张剑鄂、李有行、华宜玉等人。

1922年,“苏州美专”由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创建,教师黄觉寺、胡粹中、孙文林均长于水彩,毕业生中有李咏森、钱延康等成为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