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任职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

海外善本不断回归,国、民财力不断提升,善本收藏价格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当前文物市场很热,就古籍善本而言,最夺人眼球者,一是新近国内有买家花了1300多万人民币从日本购回一部宋刻孤本《钜宋广韵》(南宋福建麻沙镇刘仕隆宅刻本);另一是在西泠印社公司2010年的秋拍上,一部清代顾广圻校乾隆卢氏雅雨堂刻本《战国策》以800余万人民币成交。此类善本尚存于世却不为人所知,本属国宝之物,既然流通于市场,自然随行就市。其成交价格贵不贵呢?纵向比较,已创新高,当然是贵的。如果横向与书画比较,2010年书画市场有10件拍品成交价超过亿元人民币,那善本价格不就只是书画价格十分之一、八分之一吗?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我认为古籍善本从整体上说价格仍然不贵,只是真正懂书、好书之士还不够多,许多人意识不到。

市场上有这么一种现象,书画作品似乎人人可欣赏点评一番,面对古籍善本多数人则望而却步;一幅经乾隆皇帝题跋的画,虽然其题于画面留白之处,画面效果已遭破坏,却非但未贬值,反而受哄抢,而一部宋刻孤本,其文献价值无可比拟,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据我所知,民间早有若干有识之士从书画市场转向古籍善本市场了。有的收藏者相对投入不多,凭藉其远见卓识走在别人前面而跑赢市场。故真能玩书者,能玩出真谛者,多为饱学儒雅之士。

就古籍而言,我们看到的客观事实是,多年来,流散海外的善本不断回归,人们重视与保护古籍的意识普遍增强,这不正是民族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加强的体现吗?这既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突破,也是历经20年的实践才形成的成果。

10年升值超过10倍,450万美元购“翁氏藏书”标志着古籍收藏进入新时代

自上世纪90年代拍卖市场出现后,和其他文物一样,古籍收藏进入一个全新时期。由于当时民间懂古籍版本的人很少,市场波澜不兴。直到2000年春季,上海图书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以450万美金从美国买回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的80种542册藏书,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古籍那么值钱

当时有人认为上图出于某种目的把书价炒高了。作为购买翁氏藏书的具体执行者,我坚信“乱世散书,盛世聚书”,翁氏藏书在战乱时期流往海外,如能回归祖国,是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执政者保护与弘扬中华文明的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这批以《长短经》、《集韵》等八种宋刻孤本为代表的藏书,确实具有很高的文物与文献价值,无论从哪种角度,都会对相关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问题是,用450万美金(当时约合3600余万人民币)买这批书是否物有所值?我在核实版本的前提下,冷静地算了一笔明白账:当时宋元版的市场起拍价格一册在8万至10万元人民币(实际成交价都数倍于起拍价),而翁氏藏书有11种宋本、4种元本,共计263册,按起拍价格算已在2600万人民币上下,此外还有60余种稀见明本与名家稿抄校本,几乎皆能纳入国家二、三级文物之列,其总金额并未偏离市场的价格;又由于多种国宝级版本的唯一性,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诚然图书馆不做买进卖出的营生,但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可以预见的。所以450万美金其实并不贵。何况卖主翁万戈先生与中介者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愿意场外整体转让而不上拍,价格在可控范围之内。

如今这批书值多少钱呢?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至少10倍于原来的价格,即便如此,也一定会有不少公私藏家争抢,今非昔比,除了国与民的财富有了大幅度增长,更重要的是,懂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作为一名长期任职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我至今仍然认为,这许是我近40年图书馆生涯中做的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它掀起了民间收藏古籍的热潮。我很清楚,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人民大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将来想必也是不可缺的。所以,我把上图购买“翁氏藏书”看作古籍收藏真正进入新时期的一个标志。

图书馆收藏古籍本应比私人藏家更有优势,改变观念和大力培养鉴定人才是首要

上图购买翁氏藏书,充分反映出公家单位的实力。但想不到以后的10年,在市场竞争中,许多一流好书都被私家获得,公家只能落入当陪衬的尴尬境地。虽然我支持藏宝于民,然而有些书因有其特殊背景,真应该由图书馆收藏。

2005年嘉德公司的春拍,清季苏州大收藏家顾鹤逸过云楼的遗藏170余种古籍上拍。其中有一部堪称国宝的宋本《锦绣万花谷》(40册),《锦绣万花谷》在宋代多次刊刻,而刻印精美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善有如此者,未闻有他。由于这部宝书曩昔作为遗产按册数匀分给了过云楼的四房后人,上图老馆长顾廷龙曾数番不辞辛苦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希望能出让给上图收藏,以免将来遭不测而散失。如果在今天,想成为文化大省的江苏及其南京图书馆或许会尽力争取收藏,因为南京图书馆过去已收藏了过云楼的部分古籍,但在当时他们没有反应。上图也未能收购。

这批书后来以2200万元被一私人藏家席卷而去,我预测过不了几年,光一部宋本《锦绣万花谷》就不止2200万。不幸果然言中,40册那么漂亮的宋本,现在一册都在百万以上

由此看来,只有场外交易或政府出面干预,公家单位才有可能拿到藏品,否则拍卖场上的许多好书,图书馆都难以得到。这种情况在图书馆界普遍存在。是公家经费缺乏吗?至少不全是。通常的原因在于:有些管理者或对古籍价值的认识片面,或畏惧市场,怕承担责任;体制上的限制也使得预算难以跟上拍卖市场的变化;再就是缺少真正懂行的专家,有钱也未必能识书、买到好书。目前社会上,流通领域与收藏界的行家里手比图书馆多,文玩,他们的水平是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有的本来就是学问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缺乏他们那种求知钻研的紧迫感与敬业精神,应与他们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才对。

公家真想买书,其财力毕竟要强于私人。关键得先培养懂书的人,文玩,有了懂书的人,好书会不找自来。而当前正在开展的古籍保护工作,正是培养人才的大好时机,切莫错过

发布古籍定级标准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提供了借鉴标准,但不要机械对号入座

2005年,政府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文化部颁发了《古籍定级标准》;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由此一场规模空前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围绕这一工作,自2008年起,连续3年评审并发布了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引发了收藏古籍的又一波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