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变现哪条路靠谱

艺术品市场浮沉起伏之际,投资者的变现焦虑也显得日益突出,变现问题无疑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热点。那么,拍卖行的承诺和鉴融平台的搭建,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又是如何操作和落实的?还有哪些变现渠道是有效可行的?相关机构和业内专家一一剖析指路。

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书画鉴赏专家 刘建业:

拍卖行联手收藏机构 藏家无忧

在台州举行的“2013年迎春艺术品拍卖会”,我们向买受人提出可行的变现承诺,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当下太多拍卖公司以赚钱为目的,不顾委托方和买受方的基本利益,风险都由委托方和买受方承担,这样很不公平。实际上,拍卖公司想长久做下去,真正树立起威信,必须兼顾三者利益,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否则将走入死胡同。

我们为什么有底气做这样的承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鉴定专家水平过硬,可信度高,因此能找到对我们特别信任的收藏机构作为后盾。承诺中提到的会所,其成员都是很高端的客户,历次拍卖以来,我们鉴定为真的拍品,他们都很放心大胆地买下来。会所的规模很大,每年要举办多次展览,买受方拍下的作品寄放在那儿,可用于展览。如果提前谈好在哪个价位愿意将寄存艺术品出手,在展览过程中,也可能就卖出去了,不必等一年三年期满再变现。

有人可能会对我们承诺中所提到的按起拍价收购产生质疑,担心起拍价100万,落槌价却是300万,买受人即使变现了也还是很吃亏。其实我们的起拍价就是保留价,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多数拍品落槌价就比起拍价高百分之十几二十的样子,以保留价进行回购是比较合理的。

尽管拍卖这种艺术品交易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我们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必须在各种规则上另辟蹊径。国外的拍卖公司对变现的问题不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的收藏理念跟中国大不一样,他们投资艺术品大多是为了收藏或研究,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较少考虑未来的收益和变现。而中国的买家,包括一些大企业家,投资艺术品往往把赢利放在第一位,在竞拍时就已经盘算着钱以后能否回来?能以多高的利润再卖出去?又要承担多大的风险?面对这样尚未成熟的中国收藏市场,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买受人的投资需求,降低他们的风险,至纯天珠,急他们所急,为他们的变现和融资提供便利。当然在中国最后接棒的人,也必须是真正喜欢艺术品的收藏家,购买艺术品是真正为了收藏和保存文化的人。

现在中国的拍卖公司大概有一千多家,真正能让客户信任的,却寥寥无几。我想,尽管每个拍卖公司不一定是找会所合作,但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推行保护买受方利益的措施,让大家后顾无忧,客户自然会越来越多,那中国的拍卖市场就稳定了。

三彩画廊总经理 海生:

画廊议价回收 变现无阻

解决艺术品变现问题,我以为买家找回原来的画廊,是最容易办到的。就像我们,对从自己画廊出去的作品坚持的服务宗旨就是:“原价退换、议价回购、终身维护”。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以3.5万卖出的两件作品,去年我们以5万元的价格又回购了,这对于画廊来说,是正常不过的。

为什么要回购,这得从画廊的职能说起。画廊作为艺术品流通的一级市场,主要就是为艺术家分配他的创作成果带来的市场价值。当然并非每个人的创作都可以称之为成果,都具有市场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甄别,努力寻找优秀的、有潜力的艺术家。而且画廊是个长期的规划,如果我们对作品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买下来就太危险了。因此我们对手中的作品既能保其真,也能定其值。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唯一性,所以,只要是真的好的作品,就大有升值空间,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前期卖出去的作品我们都很乐意以合适的价格收回来,再卖出去,我们赚取的就是这个增值价差,以此来发展壮大。

同时,作品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我们对其早已熟稔在心,回购时没什么顾虑。要是买家找别的途径出手,别人可能会对作品的真伪打个问号。所以藏家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回到画廊变现是很顺畅的。如果有些藏家对此有异议,那往往是他们对作品的升值期望太高。譬如几年前一千块钱买下的作品,他在拍卖场上看到有类似的作品已升到一万元,想以相同价格让画廊回购,那就有点天方夜谭了。要是过一段时间以后想回到画廊以原价或协议的合理价格变现,那对大多数画廊来说,甚至是求之不得的。像我们早期以较低价格卖出的杨之光等大家的作品,如果有藏家愿意让我们原价回购,那我们得笑得合不拢嘴了。

而对于拍卖行这样的二级市场而言,他们对拍品多半是真假不辨又不必担责,要让他们回购基本不可能。如果有拍卖行声称做得到,我认为也只是噱头。另外,对于当代艺术品而言,由于能否经得起历史考验还未可知,之前一些名家的作品却飙升得非常高,炒作成分很大,由此蜂拥起来的一批画廊,要回去变现恐怕也行不通,甚至一些画廊已经关门大吉,他们可能就是浑水摸鱼赚一把就走人的。像北京798,现在有一半做当代艺术品的画廊销声匿迹了,要去变现自然欲入无门;又或者某些突然消失的画廊,就是被一些藏家逼着回购而不得不人间“蒸发”的。传统画廊推的是经得起检验的艺术家,价格又是稳健上升的,所以虽然去年艺术市场整体“遇冷”,传统画廊仍能在困难中踯躅前行,回购的承诺也一直都不会变。

“艺术品鉴融平台”创始人、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陈西桂:

五百万以内藏品半小时内就可变现

当下的艺术品收藏,有一种情况是大家心知肚明又不肯当面点破的。譬如一位朋友买了一件张大千的作品,邀你欣赏,当着他的面,你可能会猛赞:“不错,不错!”一出门,文玩,却狐疑满腹:“不知道究竟‘对不对’。”但如果这件艺术品做了“鉴融”后被确定为真品,并给出了保底价,就可以随时到相关金融单位兑现,其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别人也不会在心里嘀咕了。

艺术品“鉴融”平台的推出,就是源于我一直在考虑国人的藏品该如何与金融市场对接。那么,何谓“鉴融”呢?在我的定义里,包括鉴定、评估、融资和兑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现在买艺术品,80%都是为了投资,变现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但此前,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家鉴定机构是敢于承担责任的。鉴定没有保证,评估不承担责任,金融市场自然难以接受,所谓的评估价格也就无法兑现了。因此,我们提出了“谁鉴定评估,谁承担责任”。鉴定专家都以个人财产为评估结果担保,鉴定错了,不仅要赔偿十倍的鉴定费,还要当面赔礼道歉,并在网上公布;评估方面,我们筹集了亿元资金作为对融资机构的担保资金,如果鉴定失误将为其损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