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居然是赝品,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为什么在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陷阱频现?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有着浓郁的“捡漏”情结,按照资深艺术评论家何光锐的调侃,“但凡家里有块破碗,都幻想是个祖传的官窑。”
而抱着“捡漏”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往往容易成为陷阱里的“猎物”。
今天,福州多位资深收藏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贵州文玩,哪些人最容易掉进“捡漏”陷阱。
这些人易掉“捡漏”陷阱
A 急功近利的“土豪金”
脸谱:五六十岁以上,有钱,不懂行
“有钱,不懂行,老想着捡‘大漏’发财的,往往是(骗子的)狠宰对象。”福州的Z先生告诉记者,这类“土豪金”通常来说年纪偏大,在五六十岁以上,福州及周边地区早期暴发起来的各类“包工头”最为典型,正如Z先生的一位长辈。
该长辈经常从朋友的朋友、战友的朋友手里收一些“宝物”,价格不算贵,并且都有熟人的“人格担保”,表示“宝物”背后有非常曲折的故事,若非人生遭遇不幸,急需用钱,此番决不会低价出售。
“他前前后后买过十几样所谓宝贝吧,找我一看,都是些材质低劣的寿山石、假的宝剑、甚至还有假的貂皮大衣和塑料(11395, 70.00, 0.62%)盆景。不过好在这些东西价钱都不算贵,直到有一次遇到一个大陷阱,差点被骗走一套房子。”
据说是该长辈当年施工队里的一个老熟人,自称在新疆继续从事建筑事业时,至纯天珠,机缘巧合获得了一块高达一米多的和田玉,因为急需用钱,所以想以低价转卖给熟人。
“老头子差点就换出去一套房子了,但是因为这次的事情比较重大,让我一定要去帮忙看一下。结果听说我要去,对方就以各种理由逃避,我当时就判断十有八九是假的。后来为了让老头子死心,坚持去看了一次,不出意外,果然系造假,而且那个人家里还放着一堆造假的赝品。”Z先生说,这世上哪来那么多低价出售背后的心酸故事,想捡便宜往往要吃大亏。
B 半桶水的文化人
脸谱:好面子,不交流,容不得别人质疑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本身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品有兴趣,业余有所研究,算得上一知半解,也是被“捕猎”的对象。
“这群人有一个共性,贪便宜,好面子,不交流,容不得别人质疑。”据业内人士L先生总结,这类人以职位不低的领导居多。
L先生回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人,其中有一位特别喜欢在出差的各个城市的小摊子里“淘宝”,甚至出差欧洲都带一块所谓的寿山石回来。
这个人收藏十余年,很少向外人展示藏品。有一次很难得地请L先生去参观他的镇宅之宝——一副据称有好几百年历史的青花瓷对联。当下,L先生不好意思揭穿,但是一走出那人的家,就忍不住笑了,原来这副对联上的字居然是行楷体——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创造的字体。
“他的藏品几乎都不给人看,也不和人交流,我感觉他心里也不是没有怀疑,但是害怕被质疑,无法承受十多年心血被否定。但实际上那次我看了一下,基本都是赝品。”L先生说。
“对这类艺术品收藏者来说,冤枉钱花得倒不是很多,因为价格都不贵,但感情伤不起啊!”L先生说。
C 买“潜力股”的外行人
还有这样一群人,收入普通,受艺术品投资热影响,被一些画廊忽悠:“您买这个书画家的作品,他很有潜力的,现在还不太出名,但是价格低,过几年出名了,价格那可是现在的几十倍,到时你可就买不起了。”
对此,H先生直摇头:“如果听信了这套说辞,尤其对于外行人来说,那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同样身为业内人士的H先生自己也吃过类似的亏。
H先生数年前曾花几百元、几千元等不同价格购买过福州画院某书画家的作品。后来该书画家作品涨到了上万元。于是,H先生将作品放入拍卖行拍卖,不料却接到拍卖行电话,说作者表示该作品是赝品。
H先生火了,立马找到书画家,但书画家对拍品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当前一些书画家出于某些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作品的稀缺性,又或者是为了掩盖自己早期作品的不成熟,在成名后往往不承认自己的早期作品,这就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是在不断提升的,买家收的是艺术家当年不成熟的习作,却想卖出现在的价格,显然也不合适。”
于是,也有些艺术家也在尝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回购”,即让买家用自己过去的作品以一定的价格比例“以旧换新”。
“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这种事谁说得清楚。买‘潜力股’还是要看作者人品,但不是圈内人谁会知道,就算是圈内人也不一定了解啊。”H先生甚至建议行外人干脆不要买当代书画作品,要买就买已经盖棺论定的已故名家作品。
“不要因为便宜就一味买便宜货,我一向坚持‘踮脚买精品’,手里有100万元,要去买300万元的东西,精品被市场认定,价格肯定相对贵,但升值空间却是明确的。”企业家D先生表示赞同。
在外地艺术品大拍上现身影 在本地很少行动
福建富豪阶层出手较为理性
不过,相比许多轻易掉入陷阱的普通投资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福建富豪阶层对艺术品投资较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