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为拍卖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013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而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拍出了2.36亿港元高价,刷新中国雕塑的世界拍卖纪录。

这真是一个微妙的季节,经历过2012年剧烈调整后的中国拍卖市场,似乎已开始回暖,但也还有乍暖还寒的时候。总的来说,市场比前几年的火爆行情还有一段距离,拍卖市场缺乏佳品,当年春拍中涨幅较大的品类也有一定回调。

不过市场在平稳中总是孕育着变化。投资品类越来越多元化,至纯天珠,2012年曾创出佳绩的古籍善本在2013年延续了热度,西泠秋拍“外国名人手迹专题”的30余件拍品全部成交,开发了收藏新热点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在接受《新财经》表示:“这一轮调整应该是比较理性的,市场参与各方都在不断成熟,拍卖企业经营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亿元的拍品现在虽然也重要,但是拍卖企业更加关注市场的精耕细作,更加关注细分领域。”

随着苏富比、佳士得这些国际著名拍卖行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加剧,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品类更加丰富,这也成为收藏的良好机遇。当然,就像欧阳树英所说:“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3年秋拍回暖

2013年秋拍落下帷幕,市场回暖的基调得到确认。据监测中心数据,截至2013年12月19日,大中华区2013年拍卖总额为572亿元,略高于2012年的 536.9亿元,但与2011年的968亿元高峰还相去甚远。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后,已连续几年夺冠。欧阳树英认为,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发展已经有20年时间,发展速度和成绩有目共睹。1992年首次北京文物拍卖会时,成交金额只有几百万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已达到数百亿元的规模,而且,培育了一批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在经营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使得国内一些知名拍卖企业有底气走出内地,到香港举办拍卖会,参与国际竞争。“虽然2012年开始,市场出现调整,但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整个中国拍卖行业向上的发展势头近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2012年开始的市场调整有多方面因素。

欧洲艺术基金会《2013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认为,许多艺术基金和其他带有投机性质的投资者在2012年减少了对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这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欧阳树英认为,从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轨迹来看,每经过一轮的快速增长,市场都需要一个盘整阶段,这是发展中的规律。“我们会看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高峰: 2003年之前,整个市场发展比较平缓;“非典”之后,艺术品消费出现了一次快速增长;2009?2011年又是一拨新的成长;到2012年,又开始调整。这都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发调整的规律。”

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宏观层面资金有所收紧对市场有外部挤压的作用。2012年的市场规模比2011年减少将近一半,调整幅度非常大,但也与市场上一轮调整的情况非常类似,应该是阶段性表现

通过市场调整,拍卖企业更加关注对藏品的挖掘和精耕细作,吸引了更多藏家进场。“比如原来中国书画是一个大的门类,现在就会把它细分为不同的具体板块;另外,拍卖企业还会找一些题材,比如2012年‘过云楼藏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拍卖活动,更是一次文化宣示,拍卖企业做了很多宣传、文化推广工作。这样的精耕细作可以培养不同的市场需求,让整个市场的基础更加稳健。我相信,这一轮调整将会出现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变化。”欧阳树英?说。

市场低点是藏家入货的良好时机,但是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着市场回归理性,更多“70后”“80后”藏家进场,他们有着更明确的投资理念和良好的修养,人傻钱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欧阳树英认为:“当我们的文化消费意识、投资收藏意识在逐渐开启之后,市场发展的基本面已经存在,我觉得现在投入应该是好时候。但是这个市场并不是没有门槛,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对未来艺术市场走向的判断,其实不做功课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不行的。”

拍卖行竞争加剧

2013年,国内拍卖行业迎来两位国际大鳄。4月,苏富比宣布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总裁及高层名单,2012年9月,他们与北京歌华美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成为第一家可以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国际艺术拍卖行;几天之后,佳士得宣布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拍卖执照,且独立开展拍卖业务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

苏富比、佳士得相继进驻内地让业内不禁疑惑,是否《文物法》中对外资拍卖行的限制会有所松动?

对此,欧阳树英解释:“苏富比、佳士得进入中国是一个长期全球布局的结果。目前,中国没有法律法规限制外资拍卖行进入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这个大门是敞开的。只不过在艺术品拍卖里面涉及文物标的时,我们有《文物法》规定他们不能经营此类拍品。所以对于国外拍卖行进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我们只是就具体标的让它们受到一定限?制。”

从2013年9月佳士得(中国)上海首拍来看,拍品包括亚洲当代艺术、欧洲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美国战后及当代艺术、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精致名表、珍稀名酿及装饰艺术等,确实没有涉及文物收藏的拍卖。

其实苏富比、佳士得在国内早有谋篇布局。20世纪90年代,它们就相继在国内设立了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文玩,它们就通过代表处进行过一些拍前预展、客户服务联络工作。最终它们在此时选择进入国内,是看重中国艺术品消费、艺术品投资的市场前景。

国际拍卖行的进入是否会对国内拍卖行业造成冲击?藏家是否都会被吸引到外资拍卖行中去呢?

对此欧阳树英表示,大可不必有这样的传统思维。“外资拍卖行进入国内之后有一个本土化问题,本土拍卖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也面临着一个国际化进程,大家在相互学习和竞争中,能够促进整个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客户可以对两者有所比较,认识到各拍卖行擅长的领域,进而选择合适的拍卖行买喜欢的东西。另外,对两者的比较也有助于客户理解行业规则,认识到原来我们的拍卖企业和国外拍卖企业秉承的基本规则都是一样的。”

“就国内市场的特点来看,中国买家在文化和艺术教育层面上对本土作品比较好理解,对于西方外来艺术,如油画、雕塑、装饰艺术这些品类还不是那么熟悉。因此,本土拍卖行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而苏富比、佳士得作为全球性公司,重视全球领域的业务开发,它们可以给本土企业在业务品类多元化方面带来一些启示。”

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拍卖有2/3都是中国书画,市场还有很多可待开发的空间。现在,本土拍卖行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细分市场的培育,为客户提供必要的艺术品推广,帮助大家接受更多的当代艺术品。

乱象中的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