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里的重头戏,多年来已初具规模,以前收藏热点主要集中在明清瓷品,民国瓷器只是市场配角,而如今已渐唱主角,近半年成交价格一路攀升,备受藏友们关注。就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民国瓷器全场成交率达到了91%,“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绘制的瓷板画《糊涂即是仙》以350万元成交,一度成为藏友们谈论的话题。
沈阳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李晓旭表示,民国瓷器作为一个门类很早就已进入拍卖市场,但一直表现平平。近年来,民国瓷异军突起,从不温不火到身价攀升,已日益成为收藏领域的投资“新宠”,被人们称为收藏界里的“黑马”。
工匠流入民间制出新瓷
“民国瓷器产生于一个独特的历史年代。”李晓旭介绍,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瓷器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中国瓷业整体处于萧条衰落时期,文玩,生产的瓷器质量、数量大不如前。于是,在生活压力下,一批烧瓷制瓷、供职于官窑场的能工巧匠流入民间,另谋生路。
大批制瓷工匠的流入使得民用瓷器烧制技术得以提高,出现了大量精品瓷器。“从时间上说,这些精瓷主要产于上个世纪的前20年。”李晓旭介绍,当时的瓷品从笨重趋向轻巧,从混沌变得清晰,文玩,越发的简单淡雅,没有了此前宫瓷的繁复纹饰,这也是民国瓷器区别于其他瓷器的特别之处。
在这一时期,陶瓷创作者开始在作品上署名,创作者的思想体现得更加浓烈,作品个人色彩更为鲜明。而且,欧洲先进的理念开始融入到瓷艺的烧制中,使制瓷业迎来了新的突破,作品改变了常规的平衡与对称,无论从拉坯、用色、施釉、构图等各方面都打破了传统。
一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民国瓷器的文物等级和经济价值都不算高,但却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投资价值今后也会越来越高,文玩,尤其是民国精品瓷器,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影响了手工艺品的发展,所以存市数量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