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也应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他们无需再为吃喝犯愁。然而,市场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有志于艺术的人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也可以让拜金者渐趋堕落――按照某种既定创作模式和艺术风格,批量生产迎合市场的商品。

那么,当今书画家(特别是名家),应该怎样用好市场这把“双刃剑”呢?且听业内人士的说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 王华祥――

越受市场追捧

创作越不自由

艺术家要用智慧去处理艺术和市场的关系。从职业角度来说,画家想获得市场的认可,创作必然会受到时代环境和客户的影响,那么不妨把“人民”当作最大的“客户”,让艺术回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个体都能接纳的作品。但是作为一种理想,画家也应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应该耐得住寂寞,因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通常是:越被市场高度接受的“成功”艺术家,其创作反而可能越不自由。

商业化对于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侵蚀非常严重,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钱”几乎成为衡量艺术价值和一切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我曾经在2009年做过一个展览,就叫《欲望中国》,同时还在主编的杂志《非艺术》上,几乎每一期的主编语,都是在批判物欲横流的现象。

艺术商业化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艺术家的“分裂”:在面对全国美展这个“客户”时是一种做法,面对商业市场这个“客户”时是另外一种做法;面对西方这个“客户”时又是一种做法。这样的做法也很正常,因为艺术家是一种职业,需要算计和考量,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卖不动,它就会调转方向进行其他试探。

艺术创作受雇主、客户的影响很大。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雇主和客户是教皇、贵族,这些客户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需求,艺术家必须要和他们匹配才能成为大师。当然如果你去深入了解历史,会发现不是所有的西方画家都会有同样的好运气,譬如梵高、塞尚这些人,在当时都和普通人一样,为柴米油盐而纠结,为籍籍无名而痛苦。可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跟着当时的“印象派”市场跑,所以才有了承上启下的“后印象派”大师。而中国的艺术市场“低俗化”,已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我并不反对市场,我只是反对市场的“低俗化”、“低智化”和“低技化”,我讨厌缺失历史维度的“应景”之作,反感骗人的“皇帝新衣”。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艺术创作的任务应当是“修复”、“重建”,“美”会回来,“技术”会回来,“东方”会回来,“中国当代艺术”将会被重新定义,商业会退回到它应该的位置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画家 石齐――

能“两条腿走路”的

艺术家更高明

万事万物都在矛盾中发展着,其中艺术品市场与学术创作也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市场,纯高端的学术会脱离群众;而没有学术的市场,又会走向低俗。对此,画家把握起来也是两难,我个人觉得那种能“两条腿走路”的画家更高明。

在艺术品市场中,画家如果不去炒作,价格不可能这么高,因为懂行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恰恰是不懂行的人左右着市场,这是一个矛盾。炒作也是一门学问,文玩,是一种能力,一种特点,不是错误,各人靠自己的能力吃饭,无可厚非。但也有一种方式,我认为值得借鉴,就是高质量的宣传。这些年我参与过各种展览,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冷静下来想,好作品、好画家很少。反倒是近几年来广东画家整体抱团在北方开画展越来越多地引起我的注意。他们一部分在继承中前进,一部分在创新中前进,这种在艺术个性、艺术质量上去做宣传的方式非常好,既抓市场,又有学术性,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值得学习。因为仅仅为卖画而卖画,却没有高质量的画作是行不通的。

就我个人而言,从工艺美术做起,如果搞写实、为市场去做“逼真”的艺术,我有这个能力,但还是很少考虑市场,几十年来依然沉醉于搞创作,不愿意重复,也不想去迎合市场。因为迎合市场要有一个特点就是雅俗共赏――纯俗不行,还要雅,像任伯年那样最好。如果不想雅俗共赏,一味学术地进行创新,我想这也算是弱点,因为好的画家不能被大众接受,也是一种遗憾。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徐子林――

跟着市场跑 反而远离了市场

艺术家创作应该忠实自己的灵魂,只考虑个人的生存感受和内心感受,不应该考虑市场。因为艺术家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是精神价值,应该引领市场、高于市场,而非屈服于市场。

在中国从事艺术,因为缺乏赞助人系统,艺术家的生存要么依赖于市场,要么依赖于体制,画家同时要为三者服务:市场、学术和主流平台,画家做“行活”也成为一个社会现实。其实,这三者本应该是统一的,那就是艺术家应该忠于自己的生存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

在所有的经济行为当中,往往为市场考虑的经济行为才是合理的,但这个定律不适合艺术品市场。艺术家太关注市场反而远离了市场,因为艺术创造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应该引领市场,而不是屈服于市场。可以说,艺术家在考虑市场的时候,其实已经滞后于市场了。

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不景气,精品少,作为策展人和批评家,我们常常遗憾看不到好作品、让人感动的作品,市场跟风严重,市场参与者评价画家的标准是名气,而不是具体的作品。在西方,对创新有一种渴望,并且由衷地赞叹和支持,至纯天珠,这样的机制鼓励艺术家创新,让其创作与市场的距离较短;而在中国,创作和市场的距离被拉得很长。跟风之下,名家不思进取,不断重复自己,却依然受到市场认可,“我就喜欢你的代表性的东西,齐白石我就喜欢他画的虾,谁画绿皮狗,人家有一只绿皮狗,我也想有一只”,艺术家跟风,市场跟风,老百姓也跟风,原因还是对创新发自内心的支持不够。这才是目前艺术创作的最大问题。

解决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改善艺术机制,通过推广基金会模式来支持艺术的探索。西方国家早期有赞助人系统,近期有基金会支持,艺术家不用为最基本的生存担忧,可以追求艺术的纯粹;但在中国这样的现实下,如果生存成问题,活得很贫困的艺术家没有展览机会甚至缺乏制作作品的经济能力,你让他不顾生存而去追求精神感受很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