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工艺起始于新石器时代,至纯天珠,经盛唐而成熟,到明清达到鼎盛,丝织品品种之丰富、工艺之精美,为世界惊叹。
据悉,“清 康熙皇帝御用战袍”将现身于北京北纬2010年秋季拍卖会,与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明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3087.41万港币),2004年1月北京翰海迎春拍卖会上的元代《十八尊者图绣画》(1980万元),同年中国嘉德春拍中的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3575万元)等丝织品相比,此件战袍为康熙皇帝征战南北的御用实战战袍,更显弥足珍贵。
此战袍,,盔高29 厘米、直径21.7 厘米。甲衣身长68厘米、肩宽42厘米 、 下摆宽84厘米。围裳腰围100厘米 、高92厘米。
盔为钢质。盔梁上刻梵文,盔沿饰錾花金龙纹。盔顶立缨管,盔缨缺失。护项、护耳和护颈均为黄色云龙纹暗花缎面,内絮丝绵,上遍缀鎏金铜钉。
甲为上衣下裳式,由甲衣、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左右袖、前挡、左挡和围裳(分左、右两块)十一部分组成,文玩,穿着时由钮扣、皮条和丝绦连系成一整体。其中护肩缀有鎏金铜版,护腋为云头状,前挡为腹部前方的一片梯形护腹装置,左挡设于腰间左侧,腰右侧因需佩箭囊,则不设这种装置。围裳分为左右二幅,穿时用带子连结系于腰间,两幅围裳的内侧膝盖处各系一块月白色素绸面内镶钢片的护版。此外,前胸、后背各悬圆形钢质护心镜一。
这套盔甲用黄色云龙纹暗花缎作面料,内絮丝绵,通身钉缀鎏金铜泡钉,以增强绵甲的耐磨和防护性能。整套盔甲的边缘从外向内均为镶青色漳绒边、编结丝绦边和菱形鎏铜钉边各一道,颇具特色。
此套盔甲的云龙纹暗花缎和月白色素绸的纹样及织物组织结构、长度为16厘米的袖口、青色漳绒边装饰及黄豆般大的小素光铜扣等诸多服饰要素,都是康熙朝宫廷服饰的典型特征,为这件服装的真伪和断代鉴定提供了十分翔实可信的依据。
这套盔甲时代特征显著,使用者等级尊贵,对于研究清代军事历史和服饰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且部件繁多,保存完整良好,存世稀见,更是弥足珍贵。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宫廷绘画》第4页,图3《康熙戎装像》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