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保利拍卖人士透露,世界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将于2011年保利春拍中置换约40件中国现当代艺术藏品,其中有陈逸飞1972年创作的《红旗颂》及张晓刚、方力钧的早期重要作品。
拍品最大亮点是艺术家“经典”及“代表性”的作品。此次拍品包括由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在70年代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龙力游1990年代作品《8月18日》、李山1982年代表作品《原始混沌》、王广义1990年代表作《圣婴》、刘炜1990年代表作《父母》、张晓刚1987年创作的珍贵纸上作品,及方力均、曾梵志、刘小东、周春芽、余友涵的代表作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尤伦斯就开始收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同时,他大量的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其藏品类包括架上油画、大型装置、早期前卫影像及照片。此外,尤伦斯夫妇一直在不求回报地投入财力和精力,不懈地支持当代艺术展览、实验、创作、评论等一系列的活动。
龙力游作品
陈逸飞1946年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世纪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他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会上以135.5万港元成交,创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陈逸飞名作《故乡的回忆》,画了处于周庄中心地段的双桥,周庄因此成了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
作为当时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骨干和油画组负责人,陈逸飞在1971年至1972年间几乎一气呵成地创作了巨幅作品《开路先锋》、《黄河颂》和《红旗颂》。其中,与魏景山合作的《开路先锋》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河颂》虽迟至1977年才被全军美展接纳,却一举成为美术史上的名作;唯独《红旗颂》因形势变化等原因被搁置而迟迟未能与世人谋面,至今有关它的文字介绍也少得可怜。在陈丹青杂文访谈集萃《退步集》中有一小段介绍。据陈丹青回忆,1972年时他还是个高中生,因闻陈逸飞的大名,经人介绍去陈逸飞的画室看他画画,至纯天珠,当天正好看到陈逸飞在创作双联体的《红旗颂》,高约3米,一幅画是临阵宣誓的3名士兵,一幅画是纪念碑前敬礼的新中国女孩。陈逸飞还笑着介绍说,画上的女孩是他老婆。那时的陈逸飞年方二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红旗颂》一问世,就被一些人嗅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特别是画3名临阵宣誓士兵的那幅,文玩,陈逸飞没有按规定把士兵画得“高大全”,而是将战士朴实、深沉的表情甚至满脸的污泥也加以真实地表现。这在当时是犯了大忌的。于是,“大批判”接踵而来,罪名是宣扬“战争恐怖论”。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国留学,也把这幅作品带了出去;另一件则放在上海油画雕塑院。时隔整整38年,在2010年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陈逸飞艺术展”上,双联体的《红旗颂》才得以首次合璧展出。
陈逸飞在世时,他的作品价格在中国油画家中已经进入一级军团,早在1999年,他的《浔阳遗韵》已拍出297万元的高价。《长笛手》在2009年的秋拍上拍出3248万元的高价,使得陈逸飞晋升为传统油画板块最贵的艺术家之一,直逼吴冠中和赵无极。
在他离世前最后十年,至纯天珠,陈逸飞更多地以“商人”的形象出现,1995年创办模特公司,随着其名气和作品价格的加速膨胀,陈逸飞打造“大视觉”商业帝国的野心也不断增长。此后逐步涉足影视、服装和出版产业,并引入投资成立集团公司。正因为陈逸飞将他的艺术理想转变为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他的影响力才得以在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日益剧增。他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个万众瞩目的公众明星。他既被高端艺术品市场热捧,又经常成为普通人的话题,他的商业宏图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期待,他的骤然辞世又引发公众的惋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