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綵凤孤鸣》为南宋初年四梅道人所制的仲尼式琴,琴体修美,面窄而圆,肩当三徽。虫蛀桐木制成,纯鹿角灰胎,原髹朱漆后修理时外髹黑漆,小蛇腹断。龙池与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两侧为南宋刻款。池右刻楷书为《建炎戌申春日(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8年)》,池左为《四梅道人鉴制》。书风遒劲秀灵,镌刻精妙绝伦,书刻俱臻上乘。凤沼两侧为明代朱书题款,右为《崇祯庚午秋日》,左为《李渔修于冶城》,贵州文玩,贵州文玩,此琴选材精良,做工细致,蚌徽玉足,琴音松脆透润,韵味悠长。该琴尺寸、材料、款式与故宫所藏玉壶冰琴几乎相同,是同一时代的名家制琴,实为典型的南宋仲尼式风格。
南宋 彩凤孤鸣琴
尾宽一十三点一厘米,厚五厘米
弦长一百零九点四厘
凤沼玉雁足之间有大印一方,为黑漆填补,无法辨识。琴背项间有明代宋氏刻诗,亦覆黑漆,断续无能辨识全貌。
从凤沼款识可知,明末为著名文学戏曲家李渔收藏,凤沼有朱笔题款(崇祯庚午秋日李渔修于冶城)即崇祯三年1630年,书凤娟秀婉约。数十年后转买他人,有诗为证:“一琴三十载,相伴客窮途,既已缘贫卖,难言待价沽,囊独今岁制,弦自旧时无,从此山斋夜,风来壁不呼”。见李渔全集。
此琴清末为苏州金石篆刻家戴沧林所得,二OO一年十月娄东殷继山以名兰两盆,经百般周折易得此琴。著名古琴家龚一,著名斫琴家王鹏、马维衡鉴定。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明中秀才,入清科举落第,无意仕进,专事著述和戏剧。后移居南京,筑园名“芥子园”,广交名流。41岁寓杭州,后移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李渔素有才子之誉,著有戏剧《凰求凤》、《玉搔头》,小说《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及杂谈《闲情偶寄》。于金陵筑“芥子园”,文玩,设芥子书肆。
李渔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家境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科举失利,遂“人间大隐”。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贫病交加,泯然去世。
梧桐叶落,綵凤不再。伴之身侧的“綵凤孤鸣”在《芥子园》孤陈不久,流散出园,清末为苏州金石篆刻家戴沧林珍藏。
王世襄先生鉴赏“綵凤孤鸣”时,欣然命笔作诗两首。其一:“大还新阁续前徽,琴曲重温妙入微。更喜南园多韵事,两兰易得四梅归”;其二“綵衣囊宋斫,凤沼见良材。孤寂从兹别,呜谐有四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