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汉拍卖将于2011年11月10-12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二楼朝阳宴会厅举行秋拍预展,13日举行拍卖,以下是书画部分精品综述。
郑板桥《竹石图》 Lot 457
此图作者用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之一角,又一种天 然自成之趣。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頫頫之态顿出。石前新篁修竹数枝,瘦劲 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 趣横生。两竿老竹顶天立地,叶少而肥。简洁清秀,高低错落,竹有虚实,墨有浓淡,充分体现 了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郑板桥尤擅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 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他一生专注于画竹,格调超人,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 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图中书法也妙,熔黄庭坚、苏东坡于一炉,掺篆、隶、楷、行各种书体的 杂糅,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以兰竹笔画入书,以书法用 笔入画。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结诗书画于一体,独树其帜,堪称“三绝”。
王时敏《烟岭云林图》 Lot458
王时敏位列清初“四王”之首,被尊位南宗“真源嫡派、画苑领袖”,对清代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王时敏年少时曾与董其昌结下不解之缘,两者亦师亦友,并共为“画中九友”。受董其昌影响,王时敏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因此,其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身体力行,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但在摹古之中,他又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并熔化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他的作品在生前即已获得很高的声誉,王时敏虽享高寿,但晚年眼疾而影响作画,故传世作品不是很多,且其传世之作多以水墨为主,设色尤为少见。此幅《烟岭云林图》为纸本小青绿山水,更为难得。此画作于庚戌年(1670年),时年七十九岁,是他晚年之作。画面左上角自题“高文简烟岭云林图为希世之珍,其得力全从二米,有出蓝之妙,不徒以浓厚见长耳。庚戌首夏戏笔于燕京官舍。西庐王时敏。”此图虽为仿高克恭之作,但此时仿古与其早年的摹古已大不一样,作者经过反复揣摩而悟到各家的笔墨意趣特征,以求其意,而不拘泥于形。作者有意突出画面主峰的表现技法,文玩,吸取米氏笔墨特点,根据山体的轮廓,以横点代皴、层层叠加来表现明暗空间,传达出变幻无穷的自然奇观。画中的山峰云雾基本不施勾勒而用没骨或留白,通过水墨层层渍染,显现山石浑厚起伏的体态,这也是高克恭技法的精髓所在。而画面近景及堤岸、沙渚等却是作者本家面目。
画面结构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开合有致,近岸绿树成荫,茅屋草阁散布其间,一老翁倚门观望,神情悠然自得,至纯天珠,似在等候远方访友的到来。隔溪石矶磊磊,林木葱茏,山道弯曲,至纯天珠,直达山顶。山间烟雾迷蒙,山麓溪水萦绕遥接碧空,描绘出一派清静宏远的自然景象。全图笔墨多用干笔渴墨,显得逾加苍茫,笔法秀劲圆转,设色清妍,这些都是王时敏晚年的笔法风格。 此画虽为仿古之作,但其画面里自始自终有一种明洁滋润的笔墨,而这种皴笔反复叠加产生的效果却是一种浑然天成,这种将笔墨完全附加于形象的“浑成感”是有别于其他“三王”的,从中也显示出作者深邃的功力。
此画曾经清季军机大臣孙毓汶收藏(见右上角、左下角各钤有“御赐经德秉哲”、“迟庵鉴藏”),历经三百多年,品相如此完好,这都得仰仗各方藏家一直以来的悉心呵护。此作现重新面世,得者当予以珍视。
查士标《山居图》 Lot 449
查士标为“海阳四家”之一,亦为“新安画派”中的重要成员。清代的绘画史籍多有关于他的记载,但一般都很简略。他的一生正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之际,青年时也曾走过士 人必经的科举道路,然后仅不过至诸生,就放弃了进一步再试的“举子业”,重要的原因是 因社会历史的变迁,清兵入关进据中原,这对当时的士人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他与大多数士 人一样选择了“避世山林,闭户隐居,以诗文书画遣日”的生活方式,这从他的题画诗中亦 有所表现,有诗云,“剩水残山似梦中,天涯漂泊一孤蓬。欲谈往事无人识,避地如今是老 翁。”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清兵入侵的态度是鲜明的,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文书画,俱是恬淡 荒疏的一种艺术风格。此轴《山居图》,水墨绢本。画中描绘江南水乡平原村舍风光,画面平坡野岭,远岫平溪,湖光山色云雾飘渺。近岸乔木挺秀,姿态婆娑。茅屋草舍临水傍山,茂树掩映,屋前小路延伸画外,此处虽无人迹,却有可居可游之胜。对岸山势逶迤,山虽不高却具丘壑之美,其间湖水无波,空旷浩渺极具高旷清朗之境。此画吸取倪瓒构图平远之景的荒疏寂淡,黄公望用笔的松秀灵活,以及沈周笔墨的圆秃老劲,董其昌的秀润高华,种种风格、特点,都在这幅作品中有所表现。画面右上角自题,“数间茅屋青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书法“风神飘逸”,在董字形模的基础上易以自己的书法风格,其体势紧密实疏宕,用笔似健劲又寓温润,有米书之姿,无米书之佻;有董字之秀,无董字之拙;出之自然,要比亦步亦趋于董字之后的“时书”要胜上不止一筹了。全图书画气格清雅,相得益彰,用笔沉着稳重,功力雄厚已达极致,是近几年查士标画作难得一见的精品。
董其昌《雨后江南》 Lot 438
董其昌倡导“文人画”思想,致力于虚和、萧散、平淡的境界。而倪瓒的山水,正好与此相契合。为此,董氏极力推崇倪瓒。乃至于初始的以赵孟頫为首“元四大家”,被董其昌换以倪瓒。自此以后的 “元四家”,便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董氏排序而衍传至今。可以说,倪瓒在明以后的横空出世,与董其昌有直接的关联。 在董其昌的创作中,最让其喜欢并深得滋养的也是倪瓒。本作中款式“平生最爱云 林子”,便已道破天机。图中呈现的寒林枯枝、孤亭荒石,两岸一水的配置,是倪瓒的常用图式。但从石头、古树的具体元素,却也不难看出董氏的自家风貌。其用笔生拙苍秀,意境恬淡清逸。品读此画,心澄空透,神清气静,顿可忘却都市喧嚣。倪瓒之后,已很难 有此等境地者。明清以来,受董氏滋养者也不在少数。四王、四僧均从其包容的表现手法 各得一杯羹;晚年的八大山人,更是不忘心追手摹,惟恐难得其真谛。董氏仿倪作品,虽 不在少数,但如此大尺幅,却是难得一见。此作为清末旧裱,保存如新,原为文物公司藏 品,文革期间退还旧物。80年代流往海外,为此佳作平添一份难得的经历。
王 《武夷山水》 Lot 43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