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真迹流传于市场甚少,可谓凤毛麟角。“吴门画派”专场中唐寅《自书诗卷》曾几度出版,早在民国年间就由作品收藏者、汉军正蓝旗赵尔莘在所刊《五朝墨迹》中作为单行本出版;文革期间此卷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博单位书画巡回鉴定时,经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久庵、杨仁恺等五位专家一致认可,并选定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故宫博物院藏品部分;八十年代后期作品退回原主,贵州文玩,2000年长虹出版社又将其出版在由徐邦达等专家作顾问的《中国行书观止》一书中。数次出版表明此卷是经过权威专家认定的、受到世人珍视的一件真迹,可谓市场唯一一件来源可靠的唐寅精品。
唐寅(1470-1523)行书自作诗纸本手卷 29.5×261cm
出版:1、清末赵尔莘编《五朝墨迹·明唐六如自书诗墨迹》(单行本)。
2、《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P9,京1-016,文物出版社,1986年。
3、《中国行书观止》P35,长虹出版公司,2000年。
4、《明清书法遗珍》P30-3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著录:1、何大成辑《唐伯虎集·游宴》,万历壬辰年刻本。
2、何大成辑《伯虎外编·卷之一》,万历丁未年刻本。
3、《唐伯虎全集·卷一·七言古诗》P11、P13,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4、《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诗文卷·卷一》P322、P348,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
备注:1、赵尔莘旧藏并题跋。
2、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文革后退还。
此卷为纸本墨笔,本幅纵29.5厘米,横261厘米,行书写七言诗数首,署款“吴郡唐寅书似云庄老兄”,未署年款,钤印“南京解元”朱长方、“逃禅仙吏”朱方两印。后纸有收藏者赵尔莘题跋。鉴析主要依据当从书写内容和书法风格两方面着手,辅助依据则指题跋、印章等方面。
此件《自书诗卷》当是唐寅晚年第四时期之作,因所钤“逃禅仙吏”一印为其从南昌宁王处脱身归里以后所刻,同时所写两诗亦属晚年之作,内容充满了淡泊功利、看破人生、心灰意冷、借酒浇愁的感慨和思绪。书法风格亦吻合此时期吸取米芾之长、揉合各体的面貌,尤其与书写内容佯放清狂的诗文或题画诗相一致。此卷共33行178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三首诗连缀下来,连分割都不顾及。下笔如飞,不假思索,接连出现了错字、重字、漏字和改字。用笔和结体均极富变化,有秀润端丽如赵体者,象“为”等字;有清遒、果敢如李邕者,象“看”、“庄”等字;有粗细得宜、“蚕头燕尾”如颜体者,象“面”、“之”等字;有纵肆欹侧如米字者,文玩,象“沧浪”、“庸碌”、“我”、“规”等字。总体风格呈现快速、力度、率意、变幻的特色,而甚少赵体平和、柔婉、妩媚的意趣,如后纸赵尔莘题跋所评:“今观此书纵恣处间用米老笔意,气味纯厚,绝无薄弱之弊,当是晚年得意书也。”这种书风也与慨以当糠、把酒当歌的诗文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因此,从艺术风格鉴析,此卷亦当属唐寅晚年真迹。
至于辅助依据方面,唐寅自钤两印“南京解元”和“逃禅仙吏”,与上海博物馆所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寅”条第63、58印相吻合,文玩,可证属真。后纸赵尔莘题跋也不会假,因为他是此卷收藏者,民国年间特意出版过单行本。
综合上述对主要依据、辅助依据和旁证材料的鉴析和介绍,本卷属唐寅真迹当无疑问。在唐寅传世作品较少、书法墨迹罕见、大量赝品又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这件书法长卷真迹的出现,实属难得,弥足珍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