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朵云轩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2011年12月14日至16日举槌。张大千先生早期研习古典传统高峰阶段之精品,《杜甫诗意图》、《竹院访友》两件珍稀拍品现身拍场,此二作品是研究张大千辉煌的艺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足堪引起广大藏家的珍视。
三十年代是张大千绘画生涯的第一个盛期,是他“法古人,师造化”的重要时期,由于清廷鼎革,故都北平旧家遗珍逐渐流入民间,深藏于深宫大院的历代名作也逐渐开始向世人开放,加之民国政府对于交通的开发建设,使得张大千拥有前人所无的饱看沃游的优越条件。在此期间,他由石涛而上溯宋元,开始了血战古人,集大成的努力。本次朵云轩秋拍推出的《杜甫诗意图》《竹院访友》二画,一仿石涛笔意,一学王蒙笔法,为大千三十年代习古之力作,有识者自当识之。
张大千《 杜甫诗意 》45.5×601.5cm
出版:一、《瀚海十周年纪念》P354,文物出版社,2004年。
二、《张大千卷》P99,北京出版社,2005年。
三、《张大千精品集》(上卷)P58,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
四、《海上绘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11月。朵云轩2011秋拍拍品
1936年,徐悲鸿为《张大千画集》作序,把张大千定位为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当时大千年未而立,而能博得画坛宗师如此盛赞,非惟同道间之惺惺相惜, 更可见其人其艺确乎不同凡响,足以往来千载而无愧色!
张大千血战古人、仿古乱真的超凡功力,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不朽传奇。世人徒知大千擅仿古人笔迹,而鲜知其临古是为创新之需,非泥古不化之辈所可企及。张氏曾对友人论及临摹之意义:“学习绘画,临摹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临画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有不读书而能文的,不习碑帖而善书者?所以临摹必须撷各家之长,参入自己的心得,最后要化古人为我有,才创造自我独立之风格!”这可视作大千习古至勤的夫子自道,更道出了其血战古人的真正目的所在。
理讲千遍不如观画数轴,作为大千先生临抚功力最直观的例证,当然是他那些笔精墨妙的不朽画作。且让我们从本届朵云秋拍推出的两件大千作于三十年代的山水墨宝中探究其笔墨秘奥所在。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初石涛热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世人皆知大千以善摹石涛画作名世,堪称清湘老人后身,有关他和石涛画作之间的故事演绎了画坛上的多少佳话。石涛上人天才横溢,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亦无所不精,更能不拘成法,超越千古,得山川之蒙养,写一己之性灵,自我作古,独立门户,文玩,为后世画人开一大方便法门。越三百年,又横空出世一大千,其笔底逸气纵横,深得清湘老人笔意,水墨氤氲间,已觉生气拂拂从十指间出焉。
此卷《杜甫诗意图》为大千赠老友“北平第一名厨”——春华楼掌柜白永吉之作,白氏和大千关系非同寻常,大千每年必为其作手卷一幅,至于其他中堂、屏轴之类更不在话下。此卷为1935年张大千在和于非闇等同道好友聚会时即兴挥洒而成,在数个时辰内能画出如此寻丈巨作,足可见大千对于石涛研习之深入,技巧之精熟。是卷构图由右往左,布局疏密相间,开合有致,笔墨浓淡相间,节奏丰富。卷首长松挺立,岸柳摇风,溪桥横斜、坡坨纵横,中段峰峦叠嶂,拔地参天,密不透风,山峦后庭院错落,更显一派生机。末段又豁然开朗,江上山亭屹立,舟楫飞驰,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极为快意!此卷笔墨极为爽利,笔纵恣肆,破墨淋漓,毫无滞机,且墨中融色,色中含墨,丰富淹润,浑莽微妙,千里江山,宛然在目!大千此作较之石涛更多一种清逸之气,读之另人神畅,令人有千里卧游之感,所谓“丹青胜于画工”,观此卷可以为证!该画引首有溥心畲题“杜甫诗意图”四字,笔意苍茫中不乏俊爽之姿。此画造境苍劲险峻、郁勃飞动,兼而有之,与杜甫诗境相契合,堪称大千平生合作。
张大千《 竹院访友》 125×55cm 朵云轩2011秋拍拍品
出版:一、《张大千学术论文集——九十纪念学术研讨会》P137,(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88年。
二、《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163,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1月。
三、《张大千精品集》(上卷)P77,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
四、《海上绘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11月。
展览:一、“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1月10日~16日。
二、朵云轩“海上绘画”展,2011年11月。
著录:《张大千的世界》,傅申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另一件《竹院访友》为张大千1937年春所作,其时大千居北京颐和园听鹂馆中,朝夕研习丹青。当时大千年三十九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三十年代是大千“法古人,师造化”的重要时期,由于清廷鼎革,贵州文玩,故都旧家遗珍逐渐流入民间,深藏于深宫大院的历代名作也开始向世人开放,加之民国政府对于交通的开发建设,使得张大千拥有前人所无的饱看沃游的优越条件。在此期间,他由石涛而上溯宋元,对于黄鹤山樵王蒙尤为致力。
其实张大千对于王蒙的兴趣源自石涛,但当这位石涛的崇拜者追源溯流而找到石涛技法的渊源王蒙及董源、巨然时,对王蒙的研习成为他终身不辍的功课。《竹院访友》既是此类作品,王蒙的传世之作以《青卞隐居图》和《林泉清集图》为最,但此二件都不属大千先生所藏,而此幅原本就是大风堂中的珍藏,这使得张大千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斯图朝夕相对,静心研习,在忠实的摹仿中也更多了几分自出机杼的自如。
此画的丘壑经营位置以宋元大山水法为之,画面上方兀立一主峰,林木葱郁,其山石多用解索、牛毛皴法,用笔参差繁复,却又笔笔清疏劲健;下方长松屹立,水车盘盘,屋宇俨然,桥上高贤策杖徐行,室中文士燕坐清谈。王蒙特有的“浑点”、“破竹点”、“破墨点”或疏或密分布于山石树干之间,墨色丰厚淸润,灵动多变,加之大千自称“树身略施赭石,则我法也”的苍劲长松,把王蒙笔墨苍润劲健丰厚多变的特征作了融合做了再创造。画面结构满实繁密,属于王蒙山水满密苍润的典型风格,而对于空间的处理则显现出大千的匠心独具,他以泉石、屋宇、溪流、寺庙、水车、山亭等点景之物巧妙调节画面空间疏密,画中茅舍井然、小桥流水、兰若隐现,文玩,比之王蒙构图的蒙塞排满更多了几许空灵,更画了不少点景人物以增强画的生机,使之具有人间仙境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大千的灵气所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