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泡沫和寒流的担忧,没能改变艺术品市场的良好预期。春节刚过,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上大大小小的拍卖会就排起了长队。拍卖地从欧美、日本到我国香港地区和大陆,拍卖规模和场次均大幅增加。
在艺术品市场火热的推动下,二、三线城市也蠢蠢欲动。不少拍卖行在继续催收秋拍款项的同时,也开始筹备春拍。中国书画全年成交60.9亿元,居全球前列;现当代中国艺术全年成交15.9亿元,全球第一;中国古董珍玩全年成交61.3亿元,文玩,全球第一……让艺术品市场的新老参与者都怦然心动。
而去年拍卖市场上一个个“天价”数字,文玩,不断刷新着百姓甚至业内专家对艺术品价值的想象力,而且其示范效应不断延展。艺术品市场的狂飙突进,尤其是大量投资、投机者的进入,让不少业内专家开始担忧艺术品市场会否步房地产市场的后尘,挤出大量泡沫,或者暗藏“击鼓传花”风险,最后一棒无人敢接,最终扰乱市场秩序。
其实,这种迹象在去年全国多家知名拍卖行的秋拍上就已初露端倪。根据北京保利对外公布的数据,至纯天珠,其春拍总成交额为61.3亿元,而秋拍为49.2亿元,减少20%;中国嘉德的秋拍额为38.58亿元,比春拍的53.23亿元减少近30%,其他拍卖行的秋拍也大幅缩水。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春拍到秋拍,拍卖总成交额的迅速变化传递的是一种市场隐忧的信号。
这种隐忧,有艺术品拍卖不断创造天价神话,部分作品价格偏离价值的虚高;有大量艺术品入市,拍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部分拍卖行诚信缺失的现状;还有赝品掺进市场的乱象,特别是那些不懂艺术、不会鉴别真假的投资者的进入,让艺术品市场成了“钱多、人傻、快来”的投机重灾区。
而2.2亿元的汉代玉凳造假新闻,更在2012年伊始就给充满期待的艺术品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这不仅是收藏者"打眼"的问题,还涉及评估、鉴定、拍卖等整个过程的规范、监管问题。”完善的机制才能形成健康的市场,艺术品市场到了规范调整、回归理性的时候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