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匡时春拍“明遗专?毕榷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16 17:37 我要评论( )

遗民愤青,而是代表一种文化符号 国人素来重气节,历代的遗民文人,或行走朝,或苟全闹市,或隐逸郊野,但都心怀割舍不断的故国情怀,而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艺术创作。 李唐(10661150)创作的《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是商亡后,伯夷、叔齐二人不仕

遗民≠愤青,而是代表一种文化符号

国人素来重气节,历代的遗民文人,行走朝,苟全闹市,或隐逸郊野,但都心怀割舍不断的故国情怀,而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艺术创作。

李唐(1066—1150)创作的《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是商亡后,伯夷、叔齐二人不仕西周,隐居首阳山采薇度日的场景。在南宋与金国对峙之际,李唐创作此画用心良苦,旨在借古讽今,褒扬保存气节,谴责投降变节。

南宋遗民郑思肖(1222—1307)与元朝不共戴天,他所作的《墨兰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兰草“根不入土”,人问何故?答曰“土为番人夺去”!而这种高格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来者也有启迪,如郑板桥以“根不入土”的兰草暗示怀才不遇。

如此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不胜枚举,但难道说所有的遗民文人都是愤青吗?一定不是,识时务者的文人也大有所在。宋朝宗师赵孟頫(1254—1322)在宋亡后又出仕元朝,“宋宗室而食元朝禄”,历来非议不断,但他的艺术成就包前孕后。王铎(1592—1652)亦如此,出仕明清两朝,后人鄙夷不断,而他的书法浓墨重笔、酣畅淋漓被认为是在发泄纠结的心情未尝不可。

遗民文化在明清之际达到高峰,以书画为例,陈洪绶、崔子忠、王时敏、王鉴、“四僧”、查士标、龚半千、傅青主、杨文璁、程嘉燧等遗民都是美术史上响当当的名字,而他们都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价值。

满目《种菜诗》,都为旧山河!

北京匡时历来注重古代艺术品的文化格调和独特价值,他们在做市场的同时,也是在挖掘、引导古书画收藏、研究的方向,所以,匡时能在庞大的文化市场中一跃而出。2012春拍,匡时推出的“故国情怀——明遗民书画专场”无疑又是一个崭新的文化品牌。

一个公司若举办一场近现代专场会比较容易,而要把距今三四百年前的作品归集为一个专场则非易事。从匡时目前的征集情况来看,江南吴氏珍藏了三百年的奇珍《种菜诗唱和诗册》、《赠行诗册》、《橙斋先生像》等无疑又是一大亮点。这部大块头标的由十四件作品组成,历经清代“文字狱”,晚晴、民国战乱,数十年的政治浩劫,三百年来岁月蹉跎而品相完好。

这组围绕明遗民吴之振(1640—1717)家族展开的作品大致可分五类:一为吴之振请人与之唱和的墨迹;二为吴之振自书墨迹;三为吴之振画像;四为吴之振之孙吴兰成的墨迹;五为吴氏后人吴滔的山水。另,还有吴昌硕等人为吴氏后人所制的十九方印。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首推《种菜诗唱和诗册》。康熙十四年(1675),吴之振开辟了一块菜地,好雨知时节,蔬菜的长势喜人,他即景抒情作《种菜诗》二首,并自和二首,后又请文人雅士就此题征诗唱和。如此一来,一场盛大的书卷上的文人雅集就展开了,而参与者多为鼎鼎大名的政界、文坛先贤,如黄宗羲、黄宗炎、吕留良、袁龢、汪琬、郑梁、尤侗、陈骝、钱中谐等五十余位。

《种菜诗》不仅保留了诸多明朝遗民的墨迹,也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研究的史料。在这批墨迹中,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吕留良(1629—1683)的书法显得弥足珍贵,但唯吕氏的诗作被截去了上下款。这是因为吕留良有强烈的故国情怀,被清廷列为“文字狱”之首。雍正十年(1732),因受“曾静投书谋反案”牵扯,雍正将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华夷中外之别”等言论视为曾静反清的根源,目的是借“曾静案”将矛头直指向有广泛影响的吕留良,通过对吕氏的制裁来铲除反清思想。所以,吕留良落了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在他死后五十年竟然被开馆戮尸。故关于吕留良的书籍在当时就被付之一炬,雍、乾以降,学界罕有论及吕氏,直至清亡后才渐行研究。吕留良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广而多,但可靠的文献少之又少。《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仅收录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同样,在此书中,黄宗羲(1610—1695)的墨迹也只有一件。所以说,匡时春拍推出的这两件作品可称为吉光片羽。

此标的中还有两件作品引人注目——《赠行诗》和《橙斋先生像》。康熙十年(1671) ,《宋诗钞》的编撰问世奠定了有清以来崇尚宋诗的根基。是年冬至次年春返乡,吴之振携《宋诗钞》遍访京城高官名流,陈廷敬、张玉书、徐乾学、王士慎、梁清标等二十八位名流慷慨赠诗,其中进士达二十二位。《宋诗钞》的编撰凝聚了明遗民吕留良、黃宗羲的心血,引起广泛共鸣便不言而喻了。吴氏此行乃清初文坛之盛事,而《赠行诗》在陈廷敬、严我斯、徐乾学等鸿儒的诗文集中均郑重保存。《橙斋先生像》乃康熙朝著名肖像画家禹之鼎应吴之振(橙斋先生)之邀为其作的遗像,后并有多位名流的赞诗。另外,吴之振晚年所书的八件墨迹(一为宋金诗文;二为名家名帖;三为品评诗话)也格外珍贵,晚年的吴氏因卧室遭火灾而四肢烧伤,书风、文风亦受到了影响。

总的来说,春拍中以《种菜诗》为代表的这一标的数量庞大,涉及名人众多至纯天珠,书画形式丰富,流传有序,尤其是其体系性和历史性在以往的拍卖中未曾有过,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重宝。

另外,匡时春拍中查士标(1615—1698)的《二瞻双绝册》也是一部重头戏。査氏乃明末秀才,入清后不应举,工研书画,和孙逸、汪无端、弘仁被誉为“新安四家”。此册是查氏六十岁书画风格成熟时期之作,其中书画各十二开,画仿元、明,书临唐、宋。査士标的作品并不罕见,但多为倪云林一路的疏简风格,而此作精细,至纯天珠,坚守了遗民摹古的鲜明特征。此原为何绍基、彭恭甫的旧藏,有陈子清、袁励准、吴湖帆、张大千等人的题跋,题跋中,后人赞不绝口,吴湖帆赞曰:“合香(董其昌)光之秀媚、南田(恽南田)之泼辣为一手,文玩,洵梅壑(査士标)第一合作也!”

此外,“一峰还写旧山河”之八大山人(1626—1705)的《行书兰亭序》,“我来添尔一峰青”之傅山(1607-1684)《临阁帖》等拍品都极具分量。

总之,遗民情节≠愤世嫉俗,而是一种处世态度。遗民书画代表了特定的文化符号,镌刻着时代的伤痕,同时也创造了别致的审美个性,并在逐渐引导一种积极的艺术市场。这在明遗书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匡时为例,2009年春拍,八大山人《仿倪云林山水》以8400万打破中国书画全球拍卖纪录,2010年秋拍,王铎的《雒州香山作》以4536万刷新个人纪录,2011春拍,傅青主的《草书七言诗立轴》拍得667万,2011秋拍,陈洪绶的《江山卧游图卷》成交价为1863万……遗民书画树立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市场标杆,其中潜在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定能满足亚洲刘伶日趋精炼及多样化的收藏口味

    定能满足亚洲刘伶日趋精炼及多样化的收藏口味

    2019-02-16 17:31

  • 对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02-16 17:25

  • 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北京预展举行 360余件珍品亮相

    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北京预展举行 360余件珍品亮相

    2019-02-16 17:14

  • 北京匡时首次推出当代玉雕大师艺术品专场

    北京匡时首次推出当代玉雕大师艺术品专场

    2019-02-16 17:0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