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年进入的拍卖业,时值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6月份刚成立,首次在国展招聘会进行招聘,我在那儿投的简历。当时我是按拍卖师应聘的,但上班后根据公司需要阴差阳错地做了几年公司策划部经理,主持成了副业。策划部的职责主要是为公司的艺术品拍卖做宣传推广,进行媒体策划、写文案,除此以外我们更多地做了一些拍卖项目的创新策划。
’95年北京新成立了3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商盛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后来更名为中贸圣佳)、北京荣宝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和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加上两年内刚开张的嘉德、翰海,当时北京专门做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就这五家。其他四家都是有“库底子”或者是有“背景”的,我们只能立足于社会征集和探索创新。
当年的10月3日至9日几天,北京有多家公司展览和拍卖,盛况空前,翰海、嘉德、荣宝、盛佳四家的拍卖总额达2亿元人民币,同时,佳士得和苏富比第一次到北京举办预展。很有意思,两家大拍卖行好像商量好了一样,一先一后紧挨着都在王府饭店办展,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国际两大拍卖公司的风采。佳士得的预展是我们公司协助举行的,因此我们可以更近地接触他们的运作。短短的几天,我们见识和学到了许多。
嘉德秋拍中,一件文革中家喻户晓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拍出了当时中国油画的最高价:605万元,也标志了“红色经典”收藏热的启动;嘉德秋拍中还设立了《杨永德藏齐白石作品》专场,这是国内第一次最大量的海外回流,共有齐白石作品223件,这也是国内艺术品拍卖首次设个人专场,最后的拍卖总额达2111万元。
北京翰海秋拍一幅北宋《张先十咏图》手卷,成交价1980万元,创下当时中国书画的最高价,是被故宫博物院买走的。
1995年的半年时间,我参与策划了公司的三场拍卖会,主要还是观摩、学习和了解市场。当时比不了现在有那么多拍品,也没有多少艺术品的买家,征集还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的策划工作之一是联络各大媒体的文化、收藏、经济的栏目和版面,能够把公司的稿子发出去;工作之二就是开始在社会上寻找可操作的项目,学习编写策划方案和合同,约人见面洽谈。
1996年3月10日,在新加坡泰星阁林文虎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在新加坡举办了一场中国书画和古董相机的拍卖会,这是大陆拍卖行首次独立在海外举行的拍卖。这个跨度有些大,算是投石问路吧!我作为公司的新闻官和拍卖师,第一个飞去新加坡“打前站”,参与组织和主持了这场拍卖。
新加坡的三大中文报纸《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闻讯后纷纷找到我们进行采访。《新明日报》以醒目标题《中国拍卖行首次在我国办拍卖会》介绍了这次拍卖活动;《新明日报》还把我的照片也登在了报上。对于我们到新加坡来拍卖中国书画和古董相机,新加坡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新加坡朋友主动来为我们帮忙。
在新加坡朋友的陪同下,我还到新加坡市中心的河畔大厦为此次拍卖作宣传和招商。那里很象北京的古玩城,是艺术品、收藏品商店集中的地方,尤其以中国的古董、字画店为多,遍布在大厦的每一层。
拍卖会在新加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场内座无虚席,每一张脸孔差不多都在前两天的预展中见过面。我拿起了拍卖槌主持起在海外的首次拍卖。新加坡的拍卖市场比起当时国内市场要成熟,来参加我们拍卖会的新加坡人都习惯于快捷、高效率的拍卖。面对着纷纷举起的竞买牌,我嘴里也快速、轮番用英语和汉语报着价,手中的小木槌一次次落下。为这次主持我做了许多准备,我事先研究了国外拍卖师的主持方式,又请教了新加坡著名拍卖师林文虎先生,总算顺利过关。
到场的新加坡买家们对国产相机,无论是“上海”还是“海鸥”、“长城”牌都竞争得很厉害,每一件都经过多轮竞价以高出国内市场几倍的价位拍出。我们带到新加坡的多是现、当代中国画家的艺术精品,以精明、算计著称的新加坡人对中国书画作品确实十分在行,竞价十分合理、到位。有时,他们遇到不十分了解的中国画家,还会当场向我发问,拍卖会上买家和拍卖师之间不断的对话,这是在国内见不到的情况。随着件件拍品的落槌,一架架相机、一幅幅中国书画就永久地留在了新加坡。
这是我的第一次“处女拍”,上来就在国外主持,还要双语轮番,算是高起点体验了一把。这个经历促使我后来有兴趣进一步去研究英语主持拍卖,并写成论文发表和写进拍卖师教材,当然,后来又多次用双语主持过拍卖,其中两次在香港。
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第一次高潮就在1996年。这个时候,春秋两季“大拍”已形成固定模式,每月“小拍”也在嘉德的带领下纷纷出现。’96春拍,翰海一幅明代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手卷以880万元被故宫竞得收藏。嘉德秋拍中,傅抱石的《丽人行》手卷创造了1078万元的近现代中国书画的最高拍卖价。我那时才知道:还有个叫傅抱石的画家的画那么值钱!
1996年8月19日,我们策划了国内首次在展览会上的艺术品拍卖。这是在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上举行的参展作品拍卖会。拍卖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画家、画商和收藏家,拍卖厅里的600个座位座无虚席,四周还水泄不通地站满了买家和观众,人数最多时超过1000人。这在那个年代的拍卖场上还是难得一见的。最终,参拍的255件作品中的83%都找到了买家。
中艺博览会拍卖会的创办,为艺术品走向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拍卖这一艺术品交易的特殊手段与博览会交易形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这两个新生市场机制之间形成互补和互相促进;也有助于推出艺术界的新人。当时给我们拍卖会提供拍品的一些画家,他们的作品现在已经进入了北京几大拍卖公司的“大拍”图录!
9月,我们接着又策划了一场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参展作品拍卖会。
嘉德秋拍设立了“1949——1979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这是自从1995年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成功拍卖之后,引起了社会对整个新中国艺术品及文革艺术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估,形成了收藏所谓“红色经典”艺术品的热潮。
1996年秋季正值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嘉德、翰海两家公司适时推出了鼻烟壶专场,吸引了到会的鼻烟壶收藏家们的极大兴趣。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围绕会议进行专场拍卖的成功案例。
那年的11月8日,我们策划了国内首次钱币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是在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上举行的,上拍了中国古钱币、近代银币、外国纪念币、当代中国金银纪念币等数百件拍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