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的艺术门类中,人物画是历史最长的绘画门类,从晋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六朝张僧繇的“凹凸法”到南齐谢赫的“应物象形”、“传移模写”记录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写实历史。但,,由于中国画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民族习惯、历史变换等因素,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自宋元几乎停滞。
至近代,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体系引入并运用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来,才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空间和创作手段。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主张应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贵州文玩,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学画必须从人物入手,且必须能画人像,方见功力”乃是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一大变革与贡献。
徐悲鸿既擅长动物、花鸟、人物画,又兼长于油画、素描、书法和绘画理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上,徐悲鸿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几乎没有哪一位艺术家拥有与他相似的深入持久的影响力。早年的家传以及多年的留学经历,至纯天珠,使得他的绘画艺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
虽然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徐悲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相比徐悲鸿的动物等其他题材而言,其人物画的数量却极为稀少。而正是徐悲鸿为数不多的人物画却屡屡刷新其拍卖成交价格的纪录。徐悲鸿的人物画,深受西方历史画的影响,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形神兼备的形象开拓了中国画创作的新领域,如《巴人贫妇》、《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都可以说是中国的历史画。今天这些人物作品被视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也是最能体现徐悲鸿一生绘画追求的题材,也成了价值连城的国宝,因此,市场上一旦出现徐悲鸿的人物精品,便必定是高价成交。
徐悲鸿《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画家们经常创作的题材,取自道教典故,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往往用以表达画家的美好祝愿。徐悲鸿此幅《刘海戏金蟾》作于1946年,描绘短袍赤足的刘海侧身用钱币逗趣肩上所伏蟾蜍的场景。刘海随风扬起的长发、衣角以及微微抬起的右脚,使画面既协调又具动感。蟾蜍伸出前爪够钱币的笨拙样子,与刘海逗趣的眼神,让诙谐生动的意味溢画面而出。刘海的衣饰以线描为主,在面部和肢体的刻画上,徐悲鸿吸取了西方素描法,以白描与素描体面渲染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明暗起伏感,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严谨细致的表现出人物面部五官、四肢结构比例关系,用浓淡变化的皴染表现出人物肌肉骨骼关系。蟾蜍以浓墨线勾形,造型准确有神,憨态可掬。将中国的笔墨语言很好的融入于塑造人物固有体积、结构、空间的形体结构关系的写实人物画风中。将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属于徐悲鸿中年时期同类题材中的佳作。
此幅作品由吴崇仁先生后人提供,吴先生与“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先生为世交,亦与当时沪上书画名家来往甚密。此类流传有序的精品一经展出,一定会为拍场竞拍之热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