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墨宝将现北京文博苑春拍

慧眼见一切 妙音满十方

---弘一大师墨宝《含注戒本科》 天津弘一研究会副会长 章用秀

“净峰古刹,千年历史。孤峰突兀,拔地而起。山明水秀,风景幽美。玲珑怪石,百态千姿。”

1935年春,弘一法师由泉州来净峰驻锡,至10月底离去。在净峰的半年多时间里,大师除了为僧众讲经说法外,还精心撰写了《四分律含注戒本科》、《菩萨戒受随纲要表》及校点《行事钞记》《戒疏记》等。其中《四分律含注戒本科》尤为世人所重,堪称稀世珍宝。

弘一大师像

殊胜世界 净峰法缘

净峰,在福建省惠安县东南小岞半岛上。半岛一望平畴,至纯天珠,净峰独峙,站在峰顶四顾,三面临海,威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法师来到净峰不久即兴奋地写信告诉老友夏丏尊:“山相风俗淳古,男业木土石工,女任耕田挑担。男四十岁以上多有辫发者,女子装束更古,岂惟清初,千数百年来之遗风耳。余居此间,有如世外桃源,深自庆幸。”

净峰,不仅因风光奇秀著称,更以弘一法师与净峰寺之法缘而闻名于世。法师在净峰见清末庄贻华《咏净峰寺》诗,极为欣赏,即手书共诗,悬于壁上。又为净峰寺客堂写了一副对联,中篏“净山”二字,寄意自励:“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净西小学创办人邱清顺请法师题校训,法师即书“孝悌” 二大字赠之,并欣然为金沙桥题字。

在净峰,法师有两件事特别让人难忘。第一件事是为仙祖庙题写门联。传说这一带是李铁拐的故乡。李铁拐是孝子,背他老母亲往净山奉养,照顾其母无微不至。一天为母亲做饭,柴火不于,竟用脚伸进火膛权作柴火,由此落下残疾,号称李铁拐,后因积德功高,羽化成仙,并在净峰西北石山上留下足迹。弘一法师得知这件事后,感叹不已,特为供奉李铁拐的仙祖庙题写门联:“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胜境界,集僧众建新道场。”第二件事情是向净慈小学赠书。净峰山下的净慈小学校长庄连福是位基督教徒,听说高僧弘一前来弘法,便与附近礼拜堂的传道师陈连枝一起上山往访,不料被随侍弘一的传贯拦住。传贯认为信仰不 同,法师很可能不欢迎他们。弘一法师知道了这件事,心中十分不安,特让传贯到学校向庄校长赔罪道歉,并请传贯到学校向庄校长赔罪道歉,并请传贯代他将一本《华严经》和他手写的四幅单条赠送给庄校长。传贯告诉庄校长,每天下午一点半,法师准时讲经,于是庄校长和一些基督教徒每天上山听弘一法师讲经。

为自勖,弘一法师于自己生日那天在净峰撰写一联:“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上联写有题记:“龙集乙亥五十六岁诞日,敬书以自策励,铭诸座右,沙门演音。”下联复书:“时居惠安净峰寺研习《事钞》并《戒》「本」《业》「羯磨」二疏及《灵之记》文弘裔。”既在题记中记载了他在净峰的撰述学业,更表达了一己之誓愿,弘律之决心,南山律哪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仍将百折不挠地继续研习与弘扬下去。就是在这种意念的支撑与主导下,弘一大师在净峰完成了他酝酿已久的《含注戒本科》。

南山遗编 再往世间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存东土;晋水僧园,至纯天珠,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往世间。”这是弘一大师1933年为南山律学苑的题联。

弘一修持律学,精研佛法,被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律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立者唐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简称“律宗”。道宣曾从北魏慧光三传弟子智首受《四分律》义,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以及《羯磨疏》、《戒本疏》等。宋代允堪、元照是该宗继承者。庚天宝十三年鉴真把律宗传入日本。自元代起,律宗显露出衰败气象。明清两代,由于典籍散佚,仅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即有寂光、见月等律师。欲振颓风,佟因古典不存而无所措手。

弘一发愿重振南山律。1920年春天,他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三大部”和“灵芝三部记”。南山“三大部”即唐代道宣律祖在终南山所撰三部律学著作:《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和《四分律随机羯磨疏》。“灵芝三大部”即宋代 元照律师在杭州灵芝寺所著之三部律学著作:《行事钞资持记》、《羯磨疏济缘记》和《戒本疏行宗记》。

作为南山“三大部”之一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无疑是弘律的重要经典,弘一法师对其推崇至极,潜心研读,立誓:“愿以今生,尽此形寿,悉心竭诚,熟读穷研,南山钞、疏,及灵芝记,精进不退,文玩,誓求贯通。”并发以到各地弘扬,过化民间。1932年11月在厦门妙释寺,1934年元旦在泉州草庵,1937年在青岛湛山寺,他都作过《含注戒本》的专题讲演。他还对这部经典作过认真的校勘。1934年6月法师在《四分律含注戒本》序里说:“《含注戒本》日本古刊本,有德川时代本、安永二年会本等;今对校之,择善而从,俾使初学诵习耳。”在句读校注的过程中,他编撰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含注戒本科》、《含注戒本略释》、《含注戒本疏略科》等。《含注戒本科》乃其中之一。

弘一大师《含注戒本科》

何谓“科”?古人云:“科者,断也。禾得斗而知数,经得科而又自明。”佛教经文,从头至尾连成一篇,不易阅读,不易理解。1935年弘一 法师在净峰撰写的《含注戒本科》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它是将《含注戒本》经义的章节细目,按共内在的联系,撰为层层隶属的图表系统,将各种戒律按其犯缘、境缘、罪相等列成纲目和细则,伎文义一目了然,伎阅读者很快就能把握住四分律的大致内容。从这一点上看,《含注戒本科》也可以说是《含注戒本》的精炼与浓缩,疑集着大师对这部佛教典籍的深刻体悟和精深的理解。1924年弘一法师在温州完成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也是采取的这种撰写形式,这是大师一生中的抗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