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书画行情一路飙升,即使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春拍似乎在略一调整后重拾升势。这不,李可染《万山红遍》拍出了近三亿的天价(加上佣金)。而构成中国书画艺术重要部分的印章,长期来却贴水面飞行,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在大家四处搜索新收藏品种的情况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印章。其中一部分人是死心塌地在刻图章,另一部分人看中的却是名家印章的投资价值,两股力量扭在一起,推动了中国特有的篆刻艺术昂首步入新时期以来最好的年份。特别是去年秋拍,居然在全国范围内逆势而上,涨幅超过书画及瓷杂件。
中国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艺术史,期间有两座高峰,一是秦汉古玺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汉就不说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刻印,开了文人用印的先河。继而明代中后期,文彭、何震等文人书画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为载体,自篆自刻,至纯天珠,寄托情怀,拉开了流派篆刻的序幕,使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品。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印家辈出,流派纷呈,尤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响深远。
艺术与收藏是一对双胞胎,民国时期印坛大家辈出,印章收藏之风也盛极一时,名家每创作一方印,都会被收藏家追寻关注,“西泠八家”篆刻印章,三百年来流传稀少,今天都成了拍卖会上的亮点,吸引各路藏家争抢。
但是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大,印章也在劫难逃。在“破四旧”的喧闹中,金文、大小篆、鸟虫篆等都被视作“四旧”,比如沪上金石书画家钱君匋家被抄,历代名家印章悉数被抄走——红卫兵居然用煤铲来收拾。在一片红的街头,刻字社的技工也只能篆刻与印刷体一致的隶书与楷书。
1992年中国境内拍卖行敲响第一槌后,行情开始上蹿。1995年的10月,荣宝斋秋拍率先推出“印章文玩”专场,192件标的计417方印章大多出自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方节庵后人,最后以78%的成交率,成交金额436万元获得成功。其中一方“赵之谦自用印”以14.3万元落槌,创下中国有史以来印章交易的天价。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当时的买盘主要还是来自日本、香港等境外行家,中国内地的收藏家还没有这个实力。在此后数年内,印章行情一直波澜不惊,拍卖市场难得见到几方印章,成交价也不高,多在几千元之间,贵州文玩,上海崇源、朵云轩、北京嘉德是国内较早涉足印章拍卖的。
2003年春拍,崇源推出“吴昌硕、齐白石诗书画印流派”专场,同年秋拍,嘉德设“艺迹轩藏明清印章”专场,共推出文彭、汪关、归昌世、林皋、邓石如等明清名家印章73方,成交价最高的是文彭篆刻“时还读我书”青田印,出自王世襄珍藏,以22万元成交。
2004年7月,上海朵云轩集中推出齐白石刻印50方,100%成交,平均每方(对)成交价才9万元,最高成交价为“齐白石刻白寿山狮钮对章”以26.95万元成交,这是当时拍场上推出齐白石篆刻数量最多、成交金额最高的一次。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一直为市场看好,1999年嘉德拍卖会上就以18.7万元成交了一方吴昌硕刻的田黄印章。2004年同样是嘉德拍卖会上,吴昌硕刻的两方印章“来修斋”和“滋园”,印材分别为田黄和白芙蓉,拍到93.5万元。2006年11月,北京匡时精心推出“中国历代玺印”专场,拍品从秦汉宋元到清代民国印章,共96件,时间跨度逾2000年,成交率高达100%,成交金额265万元。
在杭州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团体,素有“天下第一社”的美誉,以此命名的拍卖公司自然以名家印章为拳头品种。2007年,规模最大的印章专场“犀象印翠——近现代名家篆刻”在杭州开槌,近千方象牙印章成交率高达98.7%。一方由方介堪为张大千所刻的“潇湘画楼”象牙章,从16万元起拍,经激烈竞拍后以99万元创下了单方名家篆刻拍卖的最高记录。吴昌硕的“人生只合驻湖州”象牙闲章,拍出78.1万元。王福庵的“嘉业堂”等四方象牙藏书章以35.2万元成交。一方孙中山自用印,也以高出估价近6倍的14.3万元成交。张石铭的33方犀角藏书印,成交价为137万元,成为全场标王。
西泠印社举槌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艺术市场,国内的主流拍卖公司开始把目光锁定印章。由于名家篆刻印章存世量稀少,征集不易,鉴定困难,有些公司就另辟蹊径,向“当代名家篆刻”、“名贵印石”方面进行拓展外延。2007年3月,北京长风首场拍卖会主打“中国当代篆刻”,上拍142件作品,结果全部成交。同年10月,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凭借得天独厚的寿山石资源,推出“寿山石雕海外回流”专场,成交价超过1400万元。这一场的轰动效应,直接引发了一轮从寿山石到“四大国石”的收藏热情,行情直线上升。此后,北京翰海、嘉德、相继亮出“国石国艺”专题拍卖,并大获成功。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以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北京嘉德及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为龙头的印章及印材交易大盘子。
印章拍卖行情的火爆,直接推动了印材的升势,像田黄、鸡血、芙蓉、荔枝洞等名贵印石一露面即遭到争抢,昌化鸡血、青田中的灯光冻、封门青、以及“年少”的巴林石,其价格在短短数年内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城隍庙藏宝楼二楼福建人、浙江人的摊头上,印材几乎每个星期在涨。连卖黄金首饰的城隍珠宝等老字号,也辟出了国石专厅,那里的东西也看不懂啦,比已经涨得昏天黑地的翡翠、白玉都离谱。前不久北京保利拍卖行来沪推介,专设国石专场,其中几方比较上眼的寿山石印材居然开出两百多万的起拍价,我反复数零才确定无误,那个价比田黄都贵多啦。
在中国篆刻文化价值提升、市场行情大幅飙升的形势下,中国当代篆刻家的作品也一路走高,这匹“白马”终于奋蹄疾行。上海收藏界不少人收集当代名家印章,下手凶狠,围绕《心经》、《论语》、《朱氏家训》等传统题材集合成套,文玩,甚至邀集几十位西泠印社社员联袂创作。
有心机的收藏者还像旧社会的包打听一样,时时侦探书画圈的消息,一旦有某名家故世,就与家属联系,将故人的文房用品悉数收购,前不久就有一个收藏者经家属之手将某书法家的全部印章买下。多元化的需求,就使中国印章超越以前个人自用印、闲章等单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