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近日报道,最近一次的缅甸翡翠“公盘”拍卖数据显示:原料涨幅缩小,原石成交量更是下跌了70%;而今年3月份的缅甸“公盘”,平洲珠宝玉器协会所发布的数据也表明,暗标的成交率为58%,明标的成交率刚过40%。
由于缅甸翡翠原料出境只能通过每年政府举办的“公盘”拍卖,且其中约90%出口至中国,因此缅甸“公盘”可以说是中国翡翠市场的晴雨表。那么,缅甸“公盘”成交量暴跌的原因在哪?翡翠的稀缺性到底如何?中国翡翠市场是否会为其盲目和浮躁复出代价?云南省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摩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丘志力等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供货商积压大量原石
翡翠市场滑坡刚开始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介绍,缅甸翡翠“公盘”拍卖,很早就举办了,但在挺长一段时间里,它的量始终徘徊不前,直至中国内地的经济腾飞后,缅甸政府在大约5年前,开始把中国人吸纳进去,参与他们的“公盘”,之后才有了世人有目共睹的缅甸原石价格狂飙突进,翡翠产业迅猛发展。参加过四次缅甸“公盘”的雕塑家许鸿飞就曾表示,每次进场,都会发现原石的价格又涨了30%,翡翠的确称得上是“疯狂的石头”。而近几次的“公盘”结果,终于让人感觉到“翡翠神话”大梦初醒了。那么,“公盘”被迫醒来的原因在哪呢?
对此,一向高度关注翡翠市场的云南省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组长、著名翡翠鉴定家摩太表示:“‘公盘’业绩不利,主要是我国的翡翠销售不利,而销售不利,大的方面是全球性的经济环境不好,影响到中国的外贸出口等,翡翠珠宝自然也要跟着跌,而且会比属于刚性需求的产品跌得更厉害。据我所知,缅甸翡翠‘公盘’现在不仅是成交量下跌70%,而且投标超过一千万的几乎都没有了。下游卖不出去了,反过来肯定会影响上游。有人说缅甸政府现在不允许开采翡翠石料了,其实不然,原因在于现在我们国内的翡翠成品卖不动了,缅甸供货商手里还压着很多原石,所以他们不愿意继续挖了。”
摩太同时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云南省2007年的翡翠珠宝店为6000家,现在是21000家,4年多时间激增了15000家,每一家翡翠珠宝店没有500万元以上的入市资金是开不了门的,21000家也就意味着需要一两百亿的进货资本,一两百亿的翡翠成品压在商人手里,没有进入到藏家、消费者手中,可见这条产业链的危险。现在中国太缺少珠宝分析师了,很多人没有翡翠知识就乱进场,最终造成了当下的这种情况。”不久前,央视记者到云南等地调查发现前两年非常火爆的玉器批发市场现在很多摊位已改卖服装。
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丘志力认为:“翡翠毛料已经过度炒作,这样高的价格自然曲高和寡;将会引发翡翠市场的骨牌效应,目前只是开始。”
透过缅甸“公盘”背后,文玩,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探讨:中国翡翠成品为何会堆积成患?原因恐怕在于翡翠市场这几年来虚火太旺。但这把火旺到什么程度,又该回落到什么样的价位才更合理?作为明眼的市场观察者,摩太和郭颖各有话说。
摩太认为:“从翡翠开始为人们所普遍认知和喜爱的2002年开始,到2008年这几年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在10%左右,其间翡翠珠宝每年的涨幅为15%~20%,这是个非常合理的增幅。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国家出台政策投入四万个亿来拉动内需,翡翠每年的涨幅哗啦一下就几倍甚至上十倍地往上蹿了,譬如2007年一只顶级的翡翠手镯价格也就是100万到150万元,到2010年,价格就去到了5000万元。这已经严重违背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存在很大的泡沫了。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以后,有很多房地产老板、煤老板、做服装的、做皮鞋的,甚至卖手机的,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老板们全都进来做翡翠了,他们懂行吗?可以说对翡翠一无所知,却攥着大把的钱就蜂拥进来了。我认识一位贵州的房地产老板,用2.6亿元(包括海关税收)在缅甸拍了一块6公斤重的很普通的原石,文玩,做成手镯甚至连边角料都做成饰品卖出去,也不值一千万,但他在不懂的情形下就舍得用两个多亿去买。还有一些大公司投几十亿来炒,结果把翡翠原料和成品的价格都炒得离谱。在我看来,翡翠的价格最终应该回归到2007年的价位加上这5年来每年升值20%~30%的空间,以此来算,2007年一只堪称完美的价值100万元到150万元的翡翠手镯,现在应该从5000万元回落到400万元至500万元才合理,就是说要下降90%左右。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现在的翡翠成品价格水分有多少。因此,我劝告大家现在都不要去买翡翠,尤其是成品。参与赌石还可以,但一定要有眼光,要认准。买成品最好两三年以后再考虑。”
而对于价格虚高问题,郭颖的看法则相对温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价格上涨幅度过快,这有一个社会内部推动力的问题。现在一些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人也意识到进入翡翠市场步伐过快,所以开始放慢节奏,导致量下来了,即人们所谓的‘冷’起来了,但我认为这只是行业的自律而已,涨幅变小了也还是涨的,尤其是高档翡翠。譬如行内人在第一手玉石供货商那里看到一件翡翠,觉得值100万元,但你不出到150万元估计很难拿下来。”同时郭颖认为,翡翠从清朝中期现身中国以来,价格并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尤其是从解放战争开始直至‘非典’前的这么长一段历史时期,翡翠、和田玉等玉石的价格一直是被压制着的。它们本来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涨价,却没有涨起来,21世纪初的价格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价格没什么区别,所以这些年的上涨,换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弥补了之前的升值空白。”相比而言,郭颖认为当下的彩色宝石飞涨速度才可谓非理性。“即使是中国的珠宝专业人才,对彩宝的商业价值了解也还很少,这会导致我们要交很多学费。不像翡翠,老外不懂我们懂。”
翡翠既是“硬玉之王”,为何并不受西方人青睐?
在郭颖看来,至纯天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翡翠的硬度不算高,只有6.6,在狭义的宝石定义里,它并不够格;不过它与和田玉的韧性都非常高,仅次于钻石,所以在广义的宝石定义里,就把它们接纳进去了,但西方人可能并不太认同其韧性特点;其次是东方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崇尚内敛、含蓄,孔子、管子、许慎等提出玉的“十一德”、“九德”、“五德”学说时,首先一条都是‘温润以泽’或‘润泽以温’,翡翠也属于玉石,虽然不完全符合,但可以套用。同时,中国的玉石雕刻讲究图必有义、义必吉祥,要让人望图生义,去揣测其中的吉祥意蕴;而西方人性格张扬,他们喜欢的是璀璨夺目的宝石。因此文化差异也决定了西方人对翡翠并不是很欣赏。”同时,郭颖认为,由于翡翠的确属于玉石的范畴,可以被巧妙地嫁接到传统的玉文化上,而其玻璃光与鲜亮的颜色又与西方宝石在视觉效果上有点“沾亲带故”,可谓是东西方宝玉石文化的结合体,因此翡翠更受当代中国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