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时候,想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那个时候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交融,是一个文化空前爆炸的时期,也只有这样各种意见观点交融的情况之下,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对于今天的艺术品市场而言,同样是这种情况,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和发展,即使是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之下,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更不用说如果是在大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之下了,就此数位圈内的知名人士也各自有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很缺钱
刘尚勇:我们这个艺术品市场一直都是不缺钱的,缺的只是信心。不能说大家都没钱了。只是因为没有信心,所以今年投入市场中的钱有很大一部分减少了。但毕竟国家又发行了数万亿的资金,如今股市这个样子,钱肯定不会进入股市,而楼市现状又处于一个宏观调控当中。现在应该是钱多了,不是钱少了,毕竟还有4 万亿呢,4 万亿还有配套资金,后面又在发行,怎么说没钱了呢?钱从来没少,钱还在市场里转着呢,只是没转到你这来,整个中国社会,整个市场都不差钱。那钱呢?肯定不会消失,肯定还在人们手里,所以对于整个艺术品市场而言,是不缺钱的,缺的是投资购买艺术品的信心,信心堪比黄金。
马德光:2010 年时,千万、上亿的东西都卖得很好,那是因为当时人们都有钱。而对于今年的市场,我认为明显是人们手中缺钱了。像是市场中的那些大买家,比如台湾的林百里,上海的刘益谦刘总、王立平王总今年都买的少了,或者没有出手买东西。市场中缺少了这四大买家,虽然只有四个人,但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四人出手少,市场的买气就上不来,2010 年时市场之所以那么火爆,这四个人做了很大的贡献,把整个行情都托了起来,特别是那些大的标的。大件标的成交了,中小的买家自然一拥而上。人们总是喜欢扎堆,一看大件东西没人买了,自然会有心理障碍,中小的拍品自然也不敢买了。
于丰胜:这个市场不缺钱,这次春拍拍得也不是不好。保利齐白石的葫芦,加上佣金将近500万,不少画都在疯抢,还有徐悲鸿的《七喜图》,七只喜鹊卖了一千八百万和原先的市场相差不大,李可染《万山红遍》超过两亿的成交,所以不能说市场没钱了。
观点二:徐邦达的去世对于市场有直接的影响
刘尚勇:不能低估一个鉴定大师的去世对市场的巨大波动和影响。这次市场当中出现回调, 徐老的去世起码占了10% 的因素, 一个大师的离去给我们的这个市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学术空白,没有人及时填补的时候,市场必须要回调。你可以想像缺少了一个振臂一挥的人或者缺少了一个在鉴定界一槌定音的人对市场的影响,人们之所以会对市场缺乏信心,同样也有徐老去世的因素在里面。现在我们看市场,不论是买家们保守还是谨慎的往后退,这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徐老去世的影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徐老去世对我们这个市场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人,也只是在徐老去世的那段时间里来缅怀徐老和谈论一下这件事,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件事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但这件事并不是你不讨论就不存在的,在没有人能够取代徐老一槌定音的权威地位之前,我们的这个市场想要再次重新起步,突飞猛进恐怕都少了一定的动因。我们从09 年开始的这波行情,主要是靠所谓的“亿元行情”的亿元行情所拉动。而我们说的这个“亿元行情”又是主要靠一系列的古代书画所带动的,从宋徽宗、曾巩的作品开始,一连串的古代书画作品带动了整个行情的发展。那现在研究古画的权威没了,大家买画的主心骨没了,行情肯定是要跟着回落的,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观点三:生货与熟货,市场更加青睐生货
刘尚勇:这是一个假概念,伪命题。不论是生货还是熟货,只要东西好都能卖出一个好的价格。对我们这个市场来说,生货在学术上的认知更少,而且对于生货来讲也不一定就值钱,或者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这都是很难说的,甚至在真伪上也是很难说的。这种对于生货熟货的认知是行家之间的论点,在他们的角度上认为这是正确的,但在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伪命题。最终这个市场还是要买好的东西,不论是所谓的生货还是熟货。
观点四:市场会在三年内复苏
刘尚勇:市场的探底过程是否结束了,我认为基本上大的已经托住了,但是可能个别还要调整没有结束。一些品种的探底过程没有结束,但是大的方面,基本上好东西、价位合适还是托住了,我们认为总体上市场是健康的,个别的调整也许还在矫枉过正。因为市场也不是说完全合理,有的时候市场也会犯点小错误,不会犯大错误,尤其在调整当中有矫枉过正的地方,既然以前有过虚高,为什么不能虚低呢,你也允许他有矫枉过正的过程。我认为可能秋拍仍然是需要调整,起码我们先看到秋拍2013 年再说,2013年也是不确定。
颜明:对于今年市场调整的情况来说,我认为用“波澜不惊,平稳过渡”来总结最为合适,而且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会持续一到两年的时间才会结束。即使是在国家发放数万亿的资金之后,有了这笔钱进入市场,我仍然觉得这种措施的积极作用要到明年才会有所体现,所以这种情况我认为会持续一到两年。
朱绍良:我认为市场会慢慢变好,至纯天珠,通过保利拍卖的那批宋元团扇我们就能看出,至纯天珠,即使是没有任何著录的东西,只要是东西好,市场肯定能够接受。而且现在藏家对于自己的收藏体系建立的非常明确,什么是我要追求的,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所说的追求最高端的东西,这种高端不是追求陈逸飞、吴冠中的油画,而是追求真正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最高、精、尖的作品,这才代表了我们一个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民国时候,张大千办一次画展卖了6000大洋跑到琉璃厂卖了3 幅宋元作品,而现在一幅张大千就能换一幅宋元,你说现在这个市场合理么?调整也是因此而来的,但是从肯定会慢慢变好,使大家有一个文化上的认同。
于丰胜:我对市场很有信心,我觉得市场的问题不大。要看一个市场的好坏,肯定是要看大东西,要看标杆拍品的成交状况。只要成交一次比一次高,保持一个健康上升的情况,这个市场肯定不会不好或者倒退。要是原来的高价位拍品跌落了一大块,这就不行了。现在是市场理性了,买家们成熟了。
观点五:从今次千万级别的流拍,我们能看到什么?
刘尚勇:我们要开始反省自己要理性,我们不能再对艺术品估值的时候充满幻想了,我们应该调整一下。主要是卖家,因为这个估值主要跟卖家有关,拍卖公司当然愿意估的低一点,这样他成交的把握大,还是卖家委托人的问题。其次就是学术跟进的太慢。整个社会的配套服务,包括学术的文化解释,还有一个就是鉴定问题。你鉴定也跟不上,然后就是文化价值的解释也跟不上,所以别人不知道它的好,或者别人在鉴定上还对他有疑虑。比如说《九方皋》这个问题,不是在鉴定上还有疑虑吗,如果没有疑虑的话也不是很便宜吗?所以我们就看出在鉴定上我们还有需要加强的方面,我们的这个市场是很严厉的,你高兴不高兴它已经把你的行情腰斩了,全都腰斩了,反正我已经感觉到了那种腰斩的感觉,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了,我通过这场拍卖感受到这个市场是很严厉,它对任何人是一样的。那么市场给予我们的教育,我们必须接受,我们应该反省是自己出错了,而不是市场出错了,市场永远不会错的,市场永远是对的,出错的只有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