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风2012秋拍 重现“红”时代旋律

201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那次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在延安和解放区不断酝酿成型的新的艺术、新的风格、新的样式逐渐成为画坛主流,新中国成立以后,那种追求古意的文人画风格与新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新中国要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并为人民服务,至纯天珠,并对中国画提出新的要求,从脱离现实人文的闲逸状态中,改变为关注和表现现实人文,并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工具。

为应对现实状况,老一辈国画家也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访名山览大川,拜谒革命圣地,由最初的革命圣地写生,到后来的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创作,为60年代以后的山水画的出新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通途。从思想改造到创作题材、技法的创新,正如傅抱石所言“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在改造国画的现实中,艺术家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作,涌现了充满生活气息、洋溢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近来,当人们逐渐摆脱了因受政治苦难而烙上的政治化的情结之后,属于那个政治化时代的艺术,突然受到了新的追捧,重要的是它特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重新被发掘。

2012北京长风秋季拍卖会在“世家元气”专场,特别策划推出“时代旋律”为主题特色拍卖,其中包括新金陵画派代表艺术家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的作品。

钱松喦 《桃花源》

1960年初,钱松喦随江苏省国画院旅行写生队去苏州太湖洞庭东山等地写生体验生活。此幅《桃花源》题材正是这一阶段的反映。阳春三月,钱氏以“蕴熙春色”对比“电戽机场丰乐声”,以桃花盛放景致来衬托农耕繁忙景象,也是山水画自我创新的又一次新的探索

钱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1978)开始指画尝试。此幅的独特之处在于题材是新的,表现手法更是新的——以作者从未尝试过的指画语言来表现新时代的现实生活。驾驭题材的能力与现实希望相结合,深厚的笔墨语言与时代要求相吻合,展现出钱老“曾经沧海知清浊,先买朱砂画太阳”的艺术情怀。

lot270 钱松喦 《桃花源》 44×34cm 纸本镜心 20世纪70年代末

出版:1、《钱松喦画集》(下卷)第371页,漓江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2、《钱松喦八旬后指画集》第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钱松喦《鹅潭映月》

以写生为基础的山水画革新,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及大刀阔斧的实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与发展,在八十年代末,以风光名胜写生来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是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钱松喦晚年这幅《鹅潭映月》恰是歌颂祖国河山新面貌、中国画革新的新篇章。

鹅潭映月为广州羊城新八景之一,潭上设有酒舫,临江把盏,颇饶诗趣。钱松喦于一九六二年初赴岭南写生,感慨今日人民生活之美好,得此诗稿,晚年以此诗意作画,构图独特,笔墨苍厚,境界清新,甚是惬意。

lot385 钱松喦《鹅潭映月》 88×46cm 纸本立轴 霍宗杰旧藏

宋文治《水电站》

此幅为宋文治先生写生创作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山水画用传统画法表现崭新内容成为艺术创作的时代主题。

宋氏生于江苏太仓,与“娄东画派”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承继“四王”浅绛画法,突出黄子久的“逸迈”品格。宋文治以“四王”的浅绛法,巧妙地表现时代的新题材。景色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掩映,又不失新时代建筑恢宏的革命建设豪气。“清新隽秀而不轻佻,隽秀中又有苍沉。”在新的审美观照下,反映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题材创作赋予画家新的构思与创作空间,继而“以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于中国画坛”。

上款“独峰”,即黄独峰(1913-1998),名山,号榕园,又号五岭老人,广东揭阳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师从邝碧波、高剑父等治艺。1946年在广州与马小进等组织“越社”;并与高剑父创办南中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国画系主任。1948年创办《时代艺术月刊》;组织“丹荔社”。1950年在香港入张大千门下。1952年定居印尼。1959年在棉兰创办“中国画院”,其画在东南亚享有盛誉。1960年回国,在广西艺术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61年以来,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政协副主席;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第三届全国侨联常委,广西侨联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委,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广西美协副主席、主席等职。

lot388 宋文治《水电站》66×50cm 纸本镜心 1972年作

魏紫熙《擦炮》

《擦炮》是一幅以传统笔墨反映时代生活的写生画。展现了战士时刻提高警惕、做好战斗准备、巩固国防的坚强意志。画面经营位置疏密有致,人物神情呼应传神。用笔线条沉稳厚重、色墨兼具,突破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局限性,彰显出新中国人物画的时代气息。

1962年底到1963年初,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魏紫熙、阿老、黄胄、高虹、哈琼文等美术家深入福建沿海前线,慰问阵地解放军战士,,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生纪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们的革命精神、斗争生活及新思想。是幅作于1963年,这也是对六十年代初“新金陵画派”二万三千里写生创作的一次延伸和拓展。

lot272 魏紫熙《擦炮》46×34cm 纸本镜心 1963年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场所成为绘画创作所关注的焦点。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基本定型。其中,革命政权所在地延安成了众人瞻仰的圣地,同时也成为美术家绘画创作集中表现的对象。在不断加剧的对革命圣地的热情崇拜中,圣地之旅以及反映圣地的山水画创作成为明确意志、净化心灵的热情举动。革命圣地的出现,对国画中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美术家由最初到革命圣地写生,到后来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创作反映新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为60年代以后的山水画出新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途。

宋文治《延安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