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深智慧的佛法妙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滋养,深受民众崇信,佛教造像作为宗教精神的具象和载体,对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亦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一项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在当今艺术品市场,出于信奉供养和收藏的目的,以金铜佛造像为主体的宗教艺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是次秋拍北京保利将推出的“中国金铜佛造像”专场,旨为弘扬中华古典造像艺术,对系统丰富收藏家和艺术机构馆藏起到重要作用,专场荟集历代造像近百尊,时间跨度从12世纪至18世纪,地域涵盖了北京宫廷、中原、西藏、蒙古乃至尼泊尔等各造像出产地,将各种风格的造像聚于一堂,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拍场现身,力争在学术和市场间寻得最佳的平衡点。
专场中特别之作如出自东北印度地区的“12世纪 黄铜观音菩萨造像”,至纯天珠,观音菩萨被称为是“半个亚洲的信仰”,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到尼泊尔、西藏、中国内地以及日本、朝鲜,无处不能感受到他的信仰力量的存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为广大信众顶礼膜拜。此尊造像面相长圆,鼻梁垂直,颊颐饱满,双唇宽厚,是印度本土居民的面相特征,双目下视,目光炯炯。上身宽厚,肌肉圆润饱满,与温润的铜色互相生辉。菩萨腰肢略向左扭,形成S形曲线,是典型的印度美学标准姿势。身右手置右腿上,施与愿印,左手拈持莲茎,莲茎沿左臂外侧而上,在肩头开敷。右肩头也有莲花在右臂外侧,莲茎从莲座侧后方生出,沿右臂外侧而上,与身体的曲线相映成辉。菩萨上身袒裸,下身着薄短裙,上有阴线刻划的花纹。其坐姿是典型的游戏坐之一,右舒坐,右脚伸出莲台,下踏单层莲台,左腿盘曲于莲台上,坐于仰覆莲台上。莲台上沿有连珠,下沿较宽,莲瓣卷曲自然,颇有弹性,是帕拉风格晚期的典型之作。帕拉王朝造像以其优美的姿态、精细的工艺闻名,对之后西藏等地区造像影响巨大,由历代活佛进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帕拉造像亦为数不多,可见其珍罕。
清代满州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之后,更成为皇家信仰,满清皇室中尤以康雍乾三朝为最,其中康熙皇帝曾受哲布尊丹巴传授长寿之秘法及长寿佛之灌顶,当时即被蒙藏各部视为无量寿佛化身于人间的转轮圣王。乾隆帝在《永佑寺碑文》中说:“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故宫廷为康熙皇帝特制了相当数量的无量寿佛以为万寿节所用,本场拍卖中即有一件颇为难得的康熙宫廷无量寿佛佳作,其以黄金铸造而成,造型精巧,当为随身供奉之用,此佛双手结禅定印,上托无量宝瓶,佛衣镶有名贵的珊瑚、松石,工艺精美,具有典型的康熙造像特点。原配银质佛龛,内随造像外形采用织金红锦为襯,做成卧囊,起到固定及保护作用,由此也可见此佛像的珍贵和稀有,充分彰显出皇家宫廷造办处的精湛工艺和其蕴含的特殊宗教意义。
“17世纪 铜局部鎏金彩绘大黑天”造像则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外蒙古大型造像,其以锤揲制法制作而成,体量高大,头戴银质的标准五骷髅冠,红色的逆发如火焰般冲天,U形缯带在耳际外侧呈波浪状向上飞扬,三目圆睁,造型生动,卷云状双眉忿而上扬,獠牙外露,法相狰狞恐怖,须眉均施以鎏金,高超的工艺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耳坠大耳铛,胸前、手腕饰有华美的璎珞,鎏金璀璨;各手均持以法器(法器已失),肢体刻划细腻写实,尤其手脚指甲尖端锋利,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脚踩象鼻财神,造型亦十分生动。下承单层覆式莲座,莲瓣宽厚,层层叠起,上有阴刻线装饰,底部十字金刚杵局部鎏金,为典型的外蒙古造像特点。此件佛像制作工艺极为精美,当是康熙三十五年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外蒙古大型寺庙的官作精品,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他重要造像还包括“清乾隆 铜泥金六臂马哈嘎拉”等北京宫廷造像、“14-15世纪铜鎏金金刚总持”、“16世纪 铜鎏金绿度母”等西藏地区造像,后文将分别介绍。除这些适合高端终级收藏和艺术机购馆藏的重要佛造像外,本场亦有丰富的精美价廉的精品佛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收藏需求,相信会赢得广大藏家的青睐。
清乾隆 铜泥金六臂玛哈嘎拉 H24.5cm
六臂玛哈嘎拉原是印度教的魔神,观音入其神识,故成佛教之护法,观音之化身,平常随侍观音。具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法。据观音菩萨所发深宏誓愿,修持六臂玛哈嘎拉能降服和救度末法时期中逐渐恶化的众生,能庇护众生,脱离中阴身之苦,解除众生生活的艰苦及贫穷,圆满众生一切善愿。玛哈嘎拉是佛法中最重要之智慧法,宜秘密供养、修持,则其加持迅速,日夜不断。
此尊护法在造型、面相以及衣饰等特征上具有鲜明的内地宫廷风格,与北京承德外八庙的造像风格如出一辙。护法头戴五骷髅冠,飘扬的缯带拂于耳际,增强了律动感,面部泥金彩绘,须发眉毛皆为火焰状,三目圆睁,有如电转,咧口卷舌,獠牙外露,卷动其舌,出哈哈声,如大雷震,面相威猛。胸腹袒露,佩戴项链钏环,脖子、脚腕、手腕皆缠绕着蛇,象征着把龙王降服,尊身腰围虎皮裙,环绕着颗颗人头。主臂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上二臂右手应持骷髅念珠,左手原擎三叉戟,下右手持骷髅鼓,下左手所持钩锁已遗失,六臂表示六波罗蜜。双足表示善巧、方便与智慧,呈左展立姿于覆莲座上。莲座上缘的三道连珠中间錾刻“大清乾隆年敬造”,莲瓣饱满细长,简单精美,时代特征鲜明。
清(18世纪) 铜鎏金财宝天王
此尊财宝天王是一尊难得的汉藏风格造像精品。通体鎏金,色泽饱满,亮丽浑厚,金碧辉煌。宝冠、铠甲、宝幢、璎珞配饰等刻画更是精彩绝伦,极尽奢华。坐骑宝狮膛目圆睁,阔口盆开,锋利的牙齿畏怖逼真。回首翘望,佛像高大威猛,十分精彩。依经典所记,在释迦牟尼佛住持之时,天王在佛前立下誓愿,愿护持佛法,并给予众生财富之资量,令其成就世间法。故以其外相虽显财宝天王之貌,但实质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现。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藉由财宝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文玩,快速相应也可消灾解厄、求取财富、增进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