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痕都斯坦玉”泛指今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一带进贡的玉器。此类玉器造型上满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格,工艺上采用独特的水磨技术,能使玉器胎体达到薄如蝉翼的效果,素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爱玉成痴的乾隆帝对其极为激赏,文玩,不但大批进贡,更命清宫造办处临摩仿制,仿制品又称“西番作”。
清乾隆 白玉缠枝花卉纹桃形玉杯 长12.5厘米 高4.8厘米
此枚“痕都斯坦白玉缠枝花卉纹桃形玉杯”长12.5厘米,高4.8厘米,为上等和田白玉精雕而成,通体洁白无瑕,轻巧秀丽,泛玻璃光泽。其杯身整体为桃实型,内壁光素,上部微微外撇,下部内敛谨收,张弛有度;外壁中部压地突起一周缠枝菊纹,蜿蜒花枝之间两朵淡菊恬然静开,雅然之气顿生;杯把中规中矩,其上巧雕两片桃叶,一左一右翩然翻展,薄如冰片,润泽晶莹,实为点睛之笔。此杯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让人爱不释手,堪称痕都斯坦玉的精工典范。
故宫所藏痕都斯坦玉不少,但查阅资料,如此杯之薄透者稀见。参阅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卷中仅有一枚“玉双耳碗”薄透程度可与之相媲美,,至纯天珠,即从内壁清晰可见外壁之纹饰且通体泛玻璃光泽,倘若隔着碗壁或杯壁放张报纸,字迹仍清晰可见,当真是“薄如纸,声如磬”,捧在手上,似有随时可一掰而碎之感。然故宫所藏“玉双耳碗”为淡绿色青玉,局部稍有斑点,不敌此桃形玉杯之纯白无瑕。
参考图:故宫博物院藏玉双耳碗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231页
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
痕都斯坦玉虽然精巧无比,但十分耗费工时和玉料,使用起来又极易毁损,至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如今遗存下来的并不多,因为极为珍贵。在国际拍卖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场上,一枚清宫官造的痕都斯坦玉往往能拍出成百上千万的天价,令人咋舌。此枚“痕都斯坦白玉缠枝花卉纹桃形玉杯”据介绍为早年日本回流之物,即将上拍于中拍国际2013年春季拍卖会,不管花落谁家都将令人称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