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融2013年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17日晚7:30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槌。预展时间为6月15、16日两天,该场拍卖通过艺术史的角度将作品进行梳理,将为爱艺术、爱收藏的朋友们呈现“中国写实油画”和“前进中的中国美术”两个重要专场,包括110余件油画精品及雕塑。
正像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来自于思想解放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审美历程的演变也归于艺术思想的力量。正是思想的动力,不断突破和穿越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重围,从而推进了这30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剧烈运动。这种审美的运动因不同阶段的文化突破和审美穿越而呈现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它如此紧密地和同时代的政治及社会以及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极具特点的文化态貌。
中国写实油画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写实油画群体日益壮大,写实的风格也更具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当代众多的写实油画作品中得以呈现。中国写实油画专场将延续高端精品的主线,作品涵盖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写实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其中徐芒耀的《夏日》、靳尚谊《肖像》、艾轩的《静待》、冷军《和秋》、《扳手》及刘孔喜《烤包子》等经典代表力作都将成为该专场亮点。
靳尚谊 肖像 布面油画 70×50cm 1974
靳尚谊的油画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和中国审美意蕴的结合,他对油画语言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至纯天珠,力求纯化古典主义艺术语言,追求油画的精髓。这幅《肖像》1974年所作,贵州文玩,是画家中早期的作品,画中人物是靳尚谊的医生朋友,男子正面对着观众,微微侧身而坐,光线从右侧方照进来。靳尚谊的用光独到而细腻,突出了人物的面部轮廓以及神情,画面的层次感也丰富了起来。靳尚谊并没有逐个细节刻画,而是着重对人物的面部和眼睛进行了描绘。正如顾恺之所言“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靳尚谊通过男子的眼睛打开了一扇窗户,观众和画中人似乎可以进行交流。靳尚谊运用精到的油画语言,把他对油画这门艺术的体会和理解通过作品展现出来。这幅简单的肖像作品其实凝结着深深的时代特征,每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艺术的普遍性和时代性。
徐芒耀 夏日 布面油画 180×180cm 2012
徐芒耀作为我国少有的具有现代观念的具象化家,在他的画布上,具象与抽象结合,以细腻的笔触与抽象的思维,巧妙组合成一幅幅带有现代意味的作品。在《夏日》中,徐芒耀没有采用自己常用的“双影”手法,技法依然细腻、精确。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对比感,手持移动电话的姑娘和挽着裤脚皮肤黝黑老大爷,以及在一旁穿着老旧迷彩上衣的中年人。整幅作品的色彩较明亮,但在天空云朵的处理上使用了大面积的灰色,只是偶尔透出些许湛蓝,让人充满了压抑厚重之感,亦与碧绿嫩黄相间的草原再次产生强烈的对比。画面稍远处同样是一位穿着时尚艳丽的姑娘,正骑着马漫步。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差异与老人凝重的眼神留给观赏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艾轩 静待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05
创作于2005年的《静待》是艾轩藏族题材中的精彩之作,艺术家用蓝灰调子,传达一种凄婉的情绪。艾轩将自己的情感色彩蕴藏在画面空灵的构图和神思中。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把孤寂的抒情和神秘将观者带进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中。这件作品的画面元素极为单纯,但笔法洗练而精致,以分明的轮廓线很好地完成了空间的分割和色调的微妙变化,文玩,营造空间丰富的诗意境界。
冷军 和秋 布面油画 40×80cm 20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品性,如虚心向上、刚正有节,自然与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审美观念发生契合,进而成为理想人格的精神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冷军笔下的竹子则能让观赏者可以流连其中,并感受不同的丰富性:色彩上、光线上、布局上。《和秋》是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竹子,既有绿色的竹叶也有枯叶的存在,受光与背光的竹叶显现出不同的色彩,虚实的关系、颜色的微妙变化都无不为这幅作品增加了生命力。
刘孔喜 烤包子 木板坦培拉 55×73cm 2004-2010
《烤包子》是刘孔喜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重要的一幅,画家用用铺着具有民族特点餐布的桌子将四位人物聚合,用不同的饮食动态把他们和餐桌上的烤包子以及盛有奶茶的瓷碗连接在一起。还尽可能逼真的刻画了金属餐盘里的烤包子,它既表达了我对南疆之行的美好印象,也抒发了我对南疆民俗风情的眷眷真情。
另外中国写实油画板块还有侯一民、杨克山、庞茂琨、袁正阳、龙力游、曾传兴等重要写实油画家的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艺融国际拍卖高品质的品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