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地点: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上海市南京西路1376号)
「嘤鸣和秋-瓷器工艺品专场」将立足于古代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呼求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一同澄怀游心。专场拍品种类繁多,可谓杂艺献技,玉石、铜炉、铜佛、竹木、瓷器等,质地精良,工艺精湛,令人眼花缭乱。
Lot7135 清 白玉带皮圆雕福寿纹摆件 长 8.5cm
此摆件,白玉带皮圆雕成型。摆件圆雕基础之上,再采用镂雕、浮雕、划刻等多种技法成就「福寿」主题。整观,作灵芝层叠满覆,刀刻纤线内卷,勾勒形貌。灵芝之上巧作蝙蝠展翅,环飞倒悬。「蝠」「福」同音,「灵芝」喻「如意」,寓意吉祥。整件白玉带皮雕就,皮黄色明深浅,或成片点缀,或零星为饰,韵味别出,而白玉质地清洁,视之莹泽,抚之温润。值得收藏。
Lot7212 十四/十五世纪 铜鎏金药师佛坐像 高 18.0cm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载,其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消除痛苦,在现世求得安乐,故名。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殿内也常供奉此像。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药师佛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此尊螺发有靛蓝,排列规整,塔形肉髻高隆,宝珠顶严。宽额丰颐,双耳垂肩,眉如初月,点丹白毫,双目微合,低垂下视,嘴角上扬,略含笑意,神态怡然,面部刻画具有汉族人容貌的基本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平放,端庄大方,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起伏凸显,转折流畅自然,肩部与胸前呈折带纹,表现织物本有质感。药师佛四肢肌肉饱满,指掌刻划柔软生动,富有写实性和生命力。其左手托药钵,钵上有四味药丸,右手执诃子,为药师佛标识。双脚结全跏趺坐,其间的裙褶折叠,呈放射状铺于座面之上。莲花座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束腰内收呈锐角状,至纯天珠,仰覆莲瓣狭长,挺拔饱满,宛如菊花瓣,极有力度,头部饰有象鼻纹,主莲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是标准的明宫廷莲花座形式。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底盖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刚杵,封底边缘有封蜡和朱砂,座底边缘均匀剁出八个剁口。此尊整体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工艺精湛,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皆体现了明代永乐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
明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御用监「佛作」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纪年款,主要赏赐给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然而目前所见的造像中,,还有一部分带有宫廷鲜明特征,却无刻款标识的作品,我们该如何定义?藏传佛教学家黄春和先生在其论文《明代宫廷造像的另一种形式》中给予我们启发,「我们认为应当重新认识明代宫廷造像,或者说我们应当修正对明代宫廷造像的传统看法。按传统看法,明代宫廷造像必须带有刻款,像身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纪年款,否则就不是宫廷造像。现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代宫廷造像应当不仅仅限于那些刻款佛像,还有一些不刻款佛像,是否刻款不能作为宫廷造像是与非的决定性标记,而可以作为判断宫廷造像不同用途的标记。这两类宫廷造像各有不同的用途,其中刻款佛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直接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像‘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中的「施」字,其实就已经标明了它的用途,有布施者,就有接受布施者,体现了大明皇帝对接受布施的藏族同胞的仁慈和宽厚;而不刻款佛像则主要满足内地皇宫内外佛堂和皇家喇嘛庙殿堂的供奉所需。」
Lot7176 清 沉香雕山水人物纹笔筒 口径 10.1cm 高 9.7cm
此笔筒,以沉香随形雕就。筒壁浮雕山水人物主题。远山层叠杳渺,平土纵横万里。近处山石之间,有松柏苍劲挺立,有茅屋隐现随意,老者骑驴,童仆紧随,游走自由。
中国古人用香起于春秋战国,经秦、汉、隋、唐的发展与完备,终于宋、元、明、清达至鼎盛。在众多香料中沉香又堪为拔萃。沉香为香料植物中含有树脂的木材。主要分布于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区。树高约30-40公尺,当树体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树脂便会聚集于伤口周围,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即成为可使用之沉香。沉香形成通常需要数十年时间,质地坚硬、沉重,任何形态的沉香皆可沉于水,此即沉香之名的由来。沉香颜色依等级可分绿、深绿、微黄、黄、黑,随树脂颜色不同,燃烧时所释放香味亦有不同。一方面由于其形成历时久,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形成过程经历化腐朽为神奇的新生,沉香故而被誉为「众香之王」,至纯天珠,沉香之中凝聚着一种源出天地轮回的灵性,这也成就了它肃穆庄严的内在品位与个性能量。沉香在佛教中被用于比喻高尚的德行、修行的境界及佛国的庄严,成为崇高的礼佛之物;在文人书房中沉香则以琴棋书画为伴,成为个人修为的怡养佳品。
沉香自古名贵,用作工艺品原料更属稀珍。明、清两代,宫廷皇室皆崇尚用沉香制成各类文房佳器,但由于沉香木珍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观之,此件选料精良,随形潇洒,闻之香气宜人。保存完整。
Lot7196 清早期 「宣德年制」款双戟耳马槽炉 长 16.5cm 宽 8.0cm 重 1487.4g
长方状。长方口,直腹,平底沿边四角高起成四足支撑,底中「宣德年制」四字一行铸刻篆书款。戟耳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古代铜炉形制依「天圆地方」之传统观念而制,其中又以取「天圆」者多,取「地方」者少,马槽炉长方形貌,形似马槽得名,实则炉中棱角方正者,不同于敬天圆炉,乃礼地方炉,存世量较之前者稀少。此类炉用于文房,文人抚琴读书时伴之左右,添仙香两柱,袅绕闲情,是何等雅致情怀。此炉形端体正,线条刚劲。铜泽金黄陈润,闻声清脆悦耳。实为炉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