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打散了原帖的字间关系
万历十四年(1586年)仕途一向顺利的邢侗因谋划倭事十余条而“上不能用”,使他意识到朝廷内部已极度腐败,回天无望之际他以“亲老乞休”之名辞官还乡。回乡后买地建园,名曰“园”,其中以书房“来禽馆”最为著名。邢侗在此处吟诗著文、挥毫泼墨,安静地度过了二十五年。此间他为广传前贤法书,将所藏名家法书刊刻成册,即著名的《来禽馆法帖》,被奉为“草书圭臬”的王羲之《十七帖》亦在其中。
本幅作品即为邢侗临写的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儿女帖》,笔墨着意于王羲之的神韵,却打散了原帖的字间关系,在扇面这一新的空间组成新的形式,是一件迈超当代而追古寻源的意临之作。
从为数不多的资料来看,邢侗的学书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6岁以前杂学诸家,以元、明书家为主;27岁到55岁为中期,广师魏晋,精研二王,取得了巨大成就,齐名南董;56岁之后则融会贯通,摆脱前人束缚,形成个人风格。此件作品与湖州市博物馆藏的一幅草书临右军《儿女帖》扇面极为相似,后者右下角有题跋:“此笔为太仆生平绝无仅有之作,匪惟仲诏果亭,即香光亦所不逮,来禽帖中精品也。”由此推断,该幅作品应为邢侗中期力作,文玩,深得右军之法。
从用笔看,加强了中锋与侧锋的穿插变化,将中锋与侧锋交融成一个整体,运笔的转折,牵丝与映带,既丰富又自然,既飘忽又有力,若非心手相忘,岂能雅趣天成;其字势则大、小、俯、仰千姿百态;其布白,遵循扇面的布局,长短交替,节奏明快。从这幅作品不难看出邢侗对右军笔法烂熟于心。
晚明的四明居士周之士,鉴赏能力为世所称道,他评邢侗书法曰:“近代邢子愿,研精‘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意,即其卷素所书,至纯天珠,亦多迷王帖,可谓极意临摹者矣。”观赏这幅书作,信诸前贤评子愿书法之赞语不虚也。较并称书坛的董其昌那种手法率真,自有一种凝练古厚;比张瑞图的尖峭锐利,更多些内涵丰润;较米万钟那种体势恣掠,更具流转劲健之势。邢侗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底蕴深厚、习古而化,文玩,那种丰茂稳健、厚重圆转的风貌,正是站在前贤书法巨人的肩膀上,攀岩腾起,傲视群贤,在书法史上被奉为晚明四大家之首,当之无愧也。此幅佳品当是邢侗典范之作。
相关阅读
- 香港国际拍卖行2019春拍首次微雕展 306人看过
- 就把低俗低质内容治理纳入平台基本责任范畴 519人看过
- 共有36辆公车寻到新主人 361人看过
- 衡南法院召集各方利害关系人征求意见统一思 282人看过
- 深圳拟出台“海域保护与使用”法规,海域使用 157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