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布

原来,北京冬天最可怕的是强冷空气西来南下;现在,因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人们一改往昔心境,时不时地盼望着强冷空气呼啸而来,然后是晴空万里,空气清新……这是2013年冬天中国气象的一个写照,也是201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一个写照。

目前回旋于文物艺术品市场中的强冷空气,似乎是起于2012年,其实由来已久;似乎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整体调整,其实主要源于内部。“回暖”是2013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年度关键词,但是,2012年的那股寒潮依然让人警觉,依然需要讨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自1992年步入复兴期以来,只有短短20余年,但也完整地经历了几个阶段。

1992—1995年是复制期:毫无经验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翻译沿用了国际上大拍卖行的拍卖规则,借用照搬了他们的展示经验与拍卖流程。开始时,甚至从海外请来拍卖师主棰。1996—2002年是成熟期:这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布,对境内文物与艺术品拍卖起到了规范与保护作用。拍卖市场中,开始有单件拍品超过千万元人民币成交,季交易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2003—2011年是起飞期:这期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最高年交易额接近千亿元人民币,单件拍品成交额超过亿元人民币,亿元俱乐部由此形成且不时壮大;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的拍卖会上时不时人满为患,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文物与艺术品交易市场;海外中国文物大量回流,在纽约伦敦、巴黎举行的拍卖会上中国客户身影跃动,引人注目。

其实,在那些棰声大作、纪录频破的时刻,一些人士不时地泼着凉水,提醒市场中踌躇满志的人们,要冷静下来。市场本身也通过多次强势调整来提出警示——2005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秋季拍卖出现了第一次跨越,成交额首次超过百亿,2006年春拍环比下降便接近1/3,但这年秋拍明显反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依旧一路高歌,不仅全年同比均有上涨,秋拍更是同比、环比均增长了四成多。2008年秋拍与2009年春拍下降近一半,成交额回落到了70亿左右。但是,每次调整之后,反弹立即产生,市场依旧裹风挟雨地呼啸向前,从2009年开始,更是连续三年冲高不下,于2011年达到历史性的年成交额900多亿。

扛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扛过了2002—2003年冬春之交的非典时期,扛过了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扛过了2009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汞柱最终因为中国经济本身的调整需要应声而降,2012年成交额仅是2011年的一半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影响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势头的因素很多,但决定其起伏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与基本趋势

中国经济大局是怎样影响这区区数百亿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呢?

缺钱吗?不缺!虽然巨大的居民个人储蓄额还较多地为存款取息,因为股市不兴、楼市调控而导致的投资、投机资金却有不少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四周,实实在在,虎视眈眈。2013年,因为北京等地的拍卖公司几无推出重器,一些机构与收藏家便外向而行,上海的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用822.9万美元买了苏轼的手札《功甫帖》,广东中山的郑华星在香港苏富比以2.3644亿港元请了《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大连的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买了毕加索的油画《两个小孩》。

缺人吗?不缺!虽然这两年市场不甚景气,但无论你在北京、上海,还是在香港、纽约、伦敦,无论你是参加春秋两季大拍,还是一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小拍,还是全球任何一个古玩市场,甚至跳蚤市场,只要其中可能有中国文物与艺术品,你都能在现场听到有人讲中文,都能见到陌生的中国人。以海外拍卖行高管的话来说,“总有新的客户加入,而这些新客户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在每一次的市场调整期,大多是由新人进入掀起新一轮涨潮的,此所谓逢低入市。

缺物吗?不缺!所以如此,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不曾中断的悠久历史,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不曾下降的创造能力,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不曾衰减的审美欲望,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不曾放弃的好奇心、包容性与借鉴力,中华古物博大精深,浩瀚无比。同时,中华民族也代有不肖子孙,在正人君子承续光大传统的时候,他们却为了一己之利而仿制着、伪造着,自遥远的汉代以至如今,赝品不乏。这些年,随着中国人收藏热情的不断澎湃,因为各种原因离境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已经踏上了回乡之路,开始自然是赝品与低品质的居多,但是,只要你不被这滩边的浊水淹没呛着,你就可能在未来击水中流,在碧水蓝天间扬帆。

缺需求吗?不缺!中国曾经百余年由内外原因导致战乱与动乱,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人们安全感;改革开放30余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中华民族又一次意气风发,有了重振文脉的需求与能力,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从而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缺信心吗?真缺!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在2012年大幅下滑,大体可以归因于中国经济整体调整的需求,或者说,上述几个方面的“不缺”在信心缺乏的情况下,如同一个人缺了点精气神,一下子变得有些无精打采。

人们常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年成交额最高也只有区区900多亿,而中国的股市一天的成交额是数以千亿,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进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资金变现能力远不及股市资金,更何况,文物与艺术品有着无尽的魅力,一旦得手,便难舍难分,而股票只是一个在电脑上跳来跳去的数字。所以,此钱非彼钱。

行情好孬不管,目前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还总是人头攒动,但是,是参与的人多,还是看热闹的人多,情形便有天壤之别。即便是那些天价成交的物件,也只是少数几家喜欢、参与竞投,这三两家来否、举牌否,对于成交价的高低是有决定作用的。所以,此人非彼人。

真正明显的,是拍品难求,这在2013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上体现得很充分,仅以亿元纪录为例,在内地拍卖市场,2013年只有1件拍品过亿,2012年有5件,2011年有26件,2010年有20件。行情不好时,收藏者不愿提供好东西,大的拍卖公司也不会积极地征集重器,免得声誉与效益同时受影响。没有好行情,,就不会有多少好东西,此物非彼物。

这么些年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依托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腾飞,也会随着调整而调整,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昂扬,曾经被信心满满掩盖的那些问题,曾经被喜悦阵阵冲淡了的那些问题,曾经因为泡沫膨胀而被忽略的那些问题,也包括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便一股脑儿地浮出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业界人士理应有清醒的认识,有从头再来的决心与努力。

积重之返首当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