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乃明初受西亚文化影响而烧造的瓷器。流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宫廷最为名贵的陈设用瓷之一。天球瓶的基本形制为圆口、直颈、球腹、内卧圈足。而乾隆时期的器形特征为:颈部修长,腹部硕圆,尤其是长颈和腹部结合部的弧线优美圆润。此作器形端正硕大,饱满圆润,胎质厚实,通体满施蓝釉,色泽纯正可与蓝宝石相媲美,故称宝石蓝釉,沉静而明快的气质将皇家之气表露无疑,彰显了乾隆一朝烧制大件瓷器艺术品的非凡成就。
清乾隆 宝石蓝釉天球瓶 H49
高温蓝釉是古代颜色釉瓷的一种。蓝釉中掺入适量钴料作着色剂,生坯施釉高温烧制而成。元代景镇窑始烧,明代蓝釉又称为“霁蓝”、“霁青”、“祭蓝”等,据《大明会典》载,自嘉靖九年(1530年)起,四郊各陵瓷器皆用“圜丘青色”,即祭天用蓝釉器。
参阅:《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67,图165
清嘉庆 五彩龙凤纹碗 D15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本朝,官窑。说明:五彩龙凤纹碗为清代官窑经典品种,始创于康熙朝,每朝必烧,造型、纹样基本保持不变。此品种道光、光绪年制的市场上较为常见,康熙、乾隆年制的偶有遇见。嘉庆年制的甚是稀有。所以倍受藏家青睐,先后为三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该碗敞口,弧形深腹,圈足。器形端庄秀雅,胎薄而细腻,莹白如玉,釉面清亮柔和。碗内外以五彩绘饰图案,碗内口沿以青花双圈为饰,碗心青花双圈内以矾红绘行龙赶珠纹,龙身周围环绕绿色火焰,与龙身色彩对比强烈,极尽威猛之势。碗外壁口沿绘八吉祥纹,间饰青花、红、绿三彩如意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组龙凤穿花戏珠纹,寓意“龙凤呈祥”。间以火云纹及缠枝花卉纹填饰,纹饰描绘精细,施彩艳丽。圈足上以青花绘双圈,更显挺拔之势。足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品质上乘,堪为嘉庆官窑的典范之作。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五彩具有明朗特色,独树一帜,迄今仍是景德镇制瓷的精华。名为“古彩”,永放光辉。
今天海外市场对五彩瓷较为追棒,国内市场上则很难见到精品。看来,国内市场对于五彩瓷价值与海外市场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正是国内藏家购买的好机会。
来源:慎德堂收藏。
清康熙 青花五月石榴花御题诗文花神杯 H5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窑。说明:花神杯为康熙年间御窑厂烧制的成套时令酒具,只以五彩和青花两类工艺烧造,素雅脱俗。每套共有十二只,代表着不同的月份,每月均配以一种月令花卉,分别绘: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其旁各题五言、七言诗句,末钤“赏”字篆文印,素来被誉为康熙朝瓷器珍品。
本品即属青花十二花神杯之一,为五月石榴花,其壁薄如纸,釉润似玉,设色雅丽。外壁以青花绘一树盛开的石榴花,其旁题月令诗句节选自唐朝大臣、史学家孙逖的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曰“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末钤“赏”字篆文印。其图案装饰体现出诗画并茂的意境,不愧为康熙时期青花瓷器中颇具代表性的玲珑小品。故而《陶雅》有赞:“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
清乾隆 豆青釉粉彩竹节形壁瓶H15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窑。说明: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器型为常见花瓶、
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记载,壁瓶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它可挂在墙上或床内的柱子上,其器型多样,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所绘图案有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果、雉鸡牡丹等。深受文人之喜爱。
对壁瓶的评价,康熙时期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曾记载过在床内悬挂壁瓶。其实这种方式是明代文士想出来的。《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二一五中《床榻部汇考》的资料引自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牋》。《遵生八牋》成书于万历十九年,正是艺文鼎盛之际。
高濂曾介绍云:“二宜床,式如常制凉床,少阔一尺是五寸。方柱四立,覆顶当做成一扇阔板,不令有缝。三面矫屏,高一尺二寸。作欄以布漆画梅或葱粉瀝金亦可。下用密穿棕簟。夏月,内张无漏帐,四通凉风,使屏少护汗体,且蚊蚋虫蚁,无隙可入。冬月,三面并前头作木格七扇,糊以布骨纸面。先分格数鑿孔,俟装纸格,以御寒气。更以冬帐闭之。帐中悬一鑚空葫芦,口上用木车顶盖,鑚眼插香入葫芦中。俾香气四出,床内后柱上釘铜钩,二用挂壁瓶,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名日二宜。较彼雕銮淘嵌,金碧辉映者,觉此可久。直到清末民初,还有人保有这个习惯。可见文人对于壁瓶的喜爱。。
到了清代。壁瓶更是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时期这种轿瓶称为挂瓶。在《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内总共有七首咏挂瓶诗。从这几首诗的内容看来,乾隆曾于巡狩及谒祖陵的途中,采摘鲜花插贮于车轿内所悬的挂瓶中,沿途欣赏以慰寂寥。
“无碍风尘远路,载将齐鲁芳春。本是大邑雅制,却为武帐嘉宾,宿雨朝烟与润,山华野卉常新。每具过不留意,似解无能所因。”《御制诗二集》,卷三,页六《咏挂瓶》。这首诗是在乾隆帝赴山东并至泰山祀岱宗的途中所作的。乾隆帝写下这首诗后,就被恭录于新制的轿瓶上。台北故宫就有一对乾隆窑的祭青描金葫芦式轿瓶,就描写了这首御制诗,葫芦的上半部开光内绘的是菊花。《咏挂瓶》诗:“静历黄图紫塞,饱参秋卉春葩,贮就常看不谢,参处偏宜半斜。岂虑勾蜂引蝶,只凝浥露蒸霞,文殊昨示妙谛,紛雨优钵罗花。《御制诗二集》,卷十六页五。乾隆帝曾装扮遇文殊菩萨,画家为其写真图影。这首诗依前后的诗作《再题普佑寺壁》、《曲阳县望香岩阁》及《闻京师得雨誌喜》等看来,很可能于赴河北巡狩或进香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