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2004年第五届韩国光州双年展

即将到来的2014春拍中,北京匡时极为荣幸地获得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的顶级收藏家——张锐先生的一批珍藏数载,美术馆级藏品的委托,此举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首个华人收藏家的私人收藏专场,对整个艺术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次重要私人收藏专场选择的8件作品分别来自中国最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方力均、岳敏君、王兴伟、周春芽、罗中立、赵半狄的早年重要创作,并多次参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展览,以明确的艺术史节点勾勒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线索与脉络,令观者从中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前进方向。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同志》

凝固的时代记忆

作为张晓刚最富盛名的“大家庭系列”,一直被众多私人藏家、美术馆、基金会所关注和珍藏,然而此幅《血缘-大家庭:同志》不仅因兄弟的形象在这一系列中稀少而珍贵,更是艺术家本人十分重视的一幅作品。2003年张锐开始了其大规模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文玩,而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同志》中强烈的情感将张锐彻底征服。艺术家本人尤为珍爱这幅作品,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将作品重新复归手中,但因为有感于张锐当时对收藏的期待与热忱,在张晓刚本人协助下,将这件珍贵的作品纳入收藏。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同志 1997年 布面油画 80×100cm

展览:1. 从新具像到新绘画,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7年

2. 演变,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2008年

出版:1.《从新具像到新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P232

2.《演变》,PRESTEL,2009年,P142

在这幅《血缘-大家庭:同志》的作品中,画中两名人物表情冷漠,且长相如出一辙,喻指二人的亲缘身份:在那个集体主义的年代,人的个性遭到打压,快乐的情绪与自由的精神一起,成为家庭的正式照片中,无处容身的幽灵。批评家栗宪庭曾这样说过“张晓刚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还在于他的经历,十分典型的见证了中国当代所有社会变革,也是‘当代美术史中的一个缩影’。”

王广义 《大批判》

理性精神的光芒初绽

1990年,王广义开始了其从“被覆盖的名画”系列向“大批判”系列的转变。《被批判的伦勃朗》正是这一系列的第一幅作品,从中还可以感受到“被覆盖的名画”系列中古典情绪的冷漠与肃穆。王广义本人十分重视这幅作品,2004年在法国马塞举办了一场名为“身体 中国”的当代艺术群展,希望以此向西方社会展现当时中国当代艺术不同的面貌。由于其意义重大,王广义决定重新创作并展出《被批判的伦勃朗》,并由当时85×75cm的尺寸,改为300×200cm的大尺寸,同时在下方签名处,由于该作对王广义艺术历程之重要,遂将创作日期写就90-03,以此纪念该作在整个“大批判”系列中的起始地位。

王广义 被批判的伦勃朗 1990-2003年 布面油画 300×200cm

展览:身体 中国,马赛当代艺术博物馆,马赛,法国,2003年

出版:《身体 中国》,梁洁华艺术基金会,2003年,P174-175

策展人、批评家黄专曾为王广义策划过个人回顾大展,并清晰的梳理过“大批判”系列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在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中,人们熟悉的历史形象与当下流行符号的不可协调、却又一目了然的拼接,使纠缠不清的形而上问题选址起来,艺术家用流行艺术的语言开启了这样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历史,就是与当代生活发生关联的语言提示。‘大批判’系列,正是90年代初这种语言提示的最佳范例之一。”

岳敏君 《闲云野鹤》

笑脸后的社会情绪共鸣

与对往昔历史的批判和反思不同,以“玩世现实主义”著称的岳敏君,在那段沉重历史下,年轻人对于现实与自我的看法进行了更多的方式讨论。作品《闲云野鹤》曾代表中国,参加过2004年第五届韩国光州双年展,并因其庞大的尺寸与对现实真实的描绘,而被当时诸多藏家与策展人关注。岳敏君本人也十分重视此作品,并参加过当时多项展览。

以上作品,同处在一个背景之下,即从社会史而言,中国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以及在艺术史中,中国艺术从八五落幕到当代艺术的兴起。在这种转型中,无论是创作于九十年代初的《被批判的伦勃朗》,至纯天珠,还是九十年代后半期乃至2000年以后的《血缘-大家庭:同志》,都既描绘出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这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手法上,即艺术家逐渐从八五时期对西方艺术被动接受与模仿中走出,逐渐深入到将语言与本土现实的进行观念性结合的探索之中,另一方面则在艺术内容上,文玩,从对集体主义的反思与批判,转向对个体生存的关注与内省。然而,无论被归入何种变化的趋势,这八件作品均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再现了那段观者曾亲历的历史,在暂且无法厘清的社会现实面前给出了充满回响的思考,并成为见证历史的珍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