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2014年春季拍卖“艺术体验季”于2014年5日31日正式启动。“艺术体验季”自2012年秋拍开始,业已成功举办了三季艺术盛典。“博物志”讲座作为“艺术体验季”的重头戏,以聆听艺术品背后故事为主题,艺术家、收藏家、专家学者以讲座的方式,传达“艺术与我”不为人知的精彩往事,品味尘封历史背后的艺术与人生。
日本有限会社汉和堂社长、书画修复专家陆宗润给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中国古代书画的修复与鉴藏”讲座。
谢晓冬: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博物志的讲座现场,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日本汉和堂的社长陆宗润先生,首先欢迎他。可能看过匡时预展现场,大家看待古代书画部分和近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古代书画品相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留下保存完好的古代书画确实也比较少,相对于这些年来古代书画的鉴藏和收藏热情的高胀,以及古代书画市场价格的一路走高,关于古代书画修复问题日益重要,修复不仅对一个古画的品相,包括对它的整个绘画风格的保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鉴定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陆先生在国内、国外工作多年,可以说身怀绝技,关于修复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论,我想今天下午来听这个讲座的朋友都有耳服的经验,很多东西是平时绝对看不到,也听不到的,下面有请陆先生开始他今天下午的演讲。
陆宗润: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讲座有点儿紧张,因为我是一个技术工作人员。各位特意赶来,这么宝贵的时间,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能来到都是很有热情的,为了表示对大家的尊重我想尽量说得慢一点,因为我的国语很糟,上海人,所以我说得太快的时候大家示意一下,今天讲的是书画修复与鉴藏,书画修复是我的专业,鉴藏也有一点关系。因为一件作品的流传,特别是古代书画的流传经过几百年以后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损伤,需要修复。所以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第一步就是要收藏,收藏怎么办呢?不是我花钱买的,这个画就是我家的,因为一件作品到您的手里经过几百年先人的呵护、保护下,所以我们这代人一件作品买到手,经过手结束了不可以玩了,社会义务跟着而来,就是要维修保护。
维修保护之后就是如何研究,每件艺术品都包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第三才是经济价值,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而有波动的,比如二三十年前一件齐白石二十多万人民币,那个时候大家没有钱,现在很不一样。第三个价值经济价值是随之而变化的价值,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永恒的,我们为了保护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以后第一、第二就是修复、保护非常重要,第三个是研究。
第四个是推广,把作品进行研究,让社会有更高的认知。
第五个的作品就是你的作品变成你的作品,这件作品要有经济价值。真的做收藏家,实际上并不是春拍买进来,春拍赚钱,那是炒家,今天我们谈的修复与鉴藏前面保护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书画修复理念,文字部分简单略过去,今天讲的内容是在中央美院讲三课,十个小时的课,今天放在一个半小时讲,主要让大家知道书画修复并不仅仅是一个手艺,它应该是一个艺术,它应该是一个学术,它包含的内容是什么,今天大家看了PPT就知道了。
第一,书画修复工作是对美术品的保护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考察。这个过程中要发现艺术品,这个不展开来说。
中国书画修复与装裱。
第二部分早期的形式。
书画修复工作跟随着书画的产生而产生,竹简、木简时代不需要书画,这是最早期的。被这个被美国人运走了,藏在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他提出这件东西能不能打开和维修,得到了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我今天提出来告诉大家一个东西,我们说的线装书,现在说的北宋时期有线装书,这个是什么时候用的呢?从这个图版中间已经被线缝在一起,线装书早期的形式,现状系并不仅仅产生于北宋时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可以看到有几个破的地方,绳子系在一起,这是早期线装书。
第二部分战国幡,上边有天杆,地下有地杆,这就是幡的形式,这是南方的竹条,用一个线挂起来,最早期幡粘挂的形式在幡上已经体现了。
马王堆帛画,公元前200年,1972年出土,1973年我的一个老师修复的。上面用两个线,两侧用粘画的形式,和战国的幡是一脉相承的。
竹简:幡是张挂形式。竹简,跟手卷有关,拍卖场上看到很多手卷,手卷早期形式从哪里来?早期是在竹木简上,竹片上书写,中间用线或者是马绳连接起来,当然中间已经有坏了,从左往右两侧。竹木简的形式跟手卷有密切关联。
马王堆帛书,我们可以看到命名是一张绢,画了很多线条,竹木简画画是一条一条的,画成一条一条的形式跟现在写信的老式信件是很一样的,我们现在写信在公元前两百年已经产生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帛书的形式,竹木简的形式。
东晋《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现在说要维修,讨论了半天维持现状,很难能够揭了以后再重新修好。《女史箴图》金朝的时候在手卷中。
这是一张床,床的边上像屏风一样的围栏。这个屏风中折六尺一套,是从日本传过来,这种屏风产生于唐,晋代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产生了一种历史误会。这种屏风并不产生日本,还是产生于本土。
早期形成的敦煌藏经洞,1901年敦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情,打开017号洞以后东西一大堆。敦煌发现以后法国、英国来,最早是一个探险队,先到了英国,英国的皇室没有来,英国有一大批早期珍贵的绘画也要到中国来,因为他们不懂,回到日本以后派了两次到中国,第一次一个21岁的小孩他到中国来,真的雇人在挖掘,而且挖到一点残片,没有得到真正的完全。1911年第三次探险对吉川小一郎41岁的中年人到了敦煌,他不是直奔去发掘,而是直奔和黄道士接触,他说发现黄道士非常狡猾,他说只有残片,他说不要残片,要完整的,隔了一个礼拜他去敦煌,不是挖掘,是调查,1911年12月份他从黄道士手里买走了38件完整的敦煌完整的片。黄道士卖了一批书画以后赚取银子,要修他的寺庙。以下就是黄道士。
这是斯坦因在17号洞里边整理,首先挑选是绘画,大部分绘画就到了西方。斯坦因要运走的时候,最后一个是没有了,当年卷的时候差了一根木条,卷成一卷以后就把木条撤掉了,就是这个状况。
这组也可以这么看,手卷状况在敦煌还有很多实物留存,这些实物绝大部分都到了海外。
刚才看到的一个木杆,一个一个木杆卷成一卷,天的部分加了天杆,天杆上面系一个盖子,把一个手卷固定起来不让它散开。这部分看到一个带子,很少有残余的唐代的原状带子实物。北宋时候米芾说到过这个带子,我看了织成一个带子在上面,实际上“织成”在唐代是一个纺织的名称,这个就是织成盖固定的方法在日本还延续着使用,日本保留着唐宋时期的装潢形式。我们的技术产生明代,我们把技术淘汰的同时也淘汰了很多值得保留的部分。所以我到日本去,刚刚去的时候想到日本去晃三年,然后到美国去,那是88年,天安门事件以前的时候,最混乱的时候,如果再到美国拿绿卡是优先的,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少的。到美国去,美国都是日本人,先到日本学几年再到美国,可是到了日本以后发现日本保留了我们很多以前不知道、不明白的实物在那里,于是在日本开始学习,结果在日本就到现在26年,再也不想去美国,还是想回来。
这件藏品是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共藏了12件绘画珍品,对装潢史最珍贵的就是这个一段材料的带子,包含古代原始时期,原始装裱形式中带子怎么系上去的。
地杆两侧黑的是竹筒,中间是白的,卷成一卷。
五世纪写经;九世纪卷轴。斯坦因在一堆手卷里边可以看到中间没有杆子,最上面有两个杆子,当年他卷起来以后把它抽调,究竟什么原因,现在不明白。